如果说在“不确定性”与日俱增的当下,还有什么能带来坚定的力量,那答案之一肯定是拥有广阔视野和深刻人文关怀的好书。今日好书的存在,比过去任何时刻都更显得必要,我们希望以阅读接近无限,期盼着语言的轻盈,也渴望着文字的力量。一本好书,一定能冠以“我们的时代”之名,以从容、厚重、具有召唤力的思想打动读者。
面对纷至沓来的年度书单,《晶报·深港书评》一直希望能拿出一份不一样的书单,一份足够“深圳”,足够年轻新锐的“年度十大好书”书单,它不仅要具备先锋性和独特性,还需要有真正能回应现实的能力,甚至能成为这一年的历史注脚。因此,我们必须再次重申《晶报·深港书评》年度十大好书的评选标准:
虚构类书籍以小说和诗歌为主要评选对象,我们看重贴近现实的、具有文学性的独一无二的表达。它们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感受力,让我们看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深刻的人生问题。
非虚构书籍则坚持自定的“五重”标准:重故事讲述结构、重深度调查功夫、重细节再现能力、重文献数据元素、重真相呈现品质。还要求所写题材不能单调,所记录的故事要对现实有真切影响。它成就了小说以外的真实,保留了小说故事的曲折与动人。
在此标准之下,《晶报·深港书评》年度十大好书评选出的每本好书都希望具有足够的代表性,不仅是过去一年中不容错过的好书,还能延伸成一个庞大的书的队伍,引领读者往时代更深更广处望去。
以下为《晶报·深港书评》2021年度十大好书全名单。
虚构类·点评
我们的故事
晶报记者 伍岭
牛年即将过去,故事仍在继续……
平凡如我们,必然是小说里的人。是人到中年仍然纠葛于亲情的人,是渴望爱又缺乏勇气的人,是害怕疾病却任由精神涣散的人,是努力生活的人,是孤独的人,是流调中艰难奔波的人,是渴望家的人。
正如《有生》里所写:“我接生过上万个孩子,没有一个是笑着出来的,恰恰是哭声证明了生命的诞生。”哭,无疑是一种深度,与现实的悲欢一样,形成了深刻的矛盾,而这些就是我们的日常,是好的小说赋予我们体验日常的一种感受。张定浩在《无形之物》里说:“泪水和笑声的重力加速度,是相同的,它们应当同时抵达我们,或你们。那些致力于不愉快的二流小说并没有撒谎,只不过它们掩盖或无视了另一部分真实,为了效果。”
而诞生于此的十大好书,必然是直面现实的,它们是一流的。作家们毫无回避的描述现实对人拉扯的重力,内心的无助与空泛、那些无法表达的情感,他们都准确地流于笔端。这当然是我们的评选标准,也是我们对艺术升华的致敬。
琐碎、阴郁、荒诞、黑色、沉溺于个人内心世界,是台湾文学较有辨识度的风格。尽管黄丽群的《海边的房间》延续了这样的风格,但她语言中的细致绵密还是能紧紧抓住读者。她对希望与落寞、尘欲与寂寥、拯救与覆灭的理解超越于平凡故事之上。故事都是平凡的,但困境是什么,只有跟随作者去揭开这平凡的本质。
香港作家董启章的《命子》也在讨论平凡中的困境。董启章看到了身为父亲的困境以及对父子角色循环的无奈,寻求亲子关系中理解与平衡的东西。而这些往往又是亲子间所忽视甚至冷漠的一部分。作家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在前半部的“果”(纪实)与后半部的“花”(虚构)中做了一次对照实验。作品是悲伤的,只是后半部的“花开”,体现了作者对于亲子情感的不断探索。
青年作家郭爽的《月球》又是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这本书不似台湾文学那般阴郁,也不像香港文学中的温厚,《月球》显得更冷静与克制,有时候你会感到共鸣,而有时却感到了缺失,这大概是郭爽文字中“重建美”的过程。就像平凡日子也要不断重建美一样,它有些虚无,却体现了理想与爱的存在。
葛亮的《瓦猫》是“匠人系列合集”,江南篇的《书匠》、岭南篇的《飞发》、西南篇的《瓦猫》形成了个人的“记忆”,以匠人之“技艺”比喻“记忆”也是葛亮文学的特色。林培源在评论中说:“《瓦猫》三篇书写记忆/技艺的传承时并没有泾渭分明地对“经验记忆”与“文化记忆”做生硬切割,而是呈现个人身处历史漩涡中如何自处与抉择。”
生活平淡、困顿无聊,便也有黄丽群说的“饱含着不为人知的神秘的随机性”,写作者终其一生的工作,无非就是对此提出永恒的追问。
好的文学就是这样吧,关注我们的平凡,追问我们想问又无从追问的生活。
榜单中唯一的诗集是韩东的《奇迹》,他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我渗透到这本书中的故事里
房间里只有我自己,灯光格外明亮
(似乎因为用电的人少,电流突然充足)。
读到她生火做饭,影子
被映在很浅但发烫的洞壁上面。
文学的力量就是,既使我们很浅地读过了这一年,却也能把自己映在了时光中。
非虚构类·点评
我们的现实
晶报记者 余梓宏
对于非虚构类好书的评选标准,《晶报·深港书评》一直强调的是对现实的回应能力。何谓回应现实?对充满变化和不确定的当下而言,回应现实,指的或许不仅仅是去书写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能有超越题材和年代所限的特质,在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之中,让我们看到在面临每一次十字路口时,人的抉择,人的自主意识,以及人的力量。
比如《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一书,虽然书写的是作者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故事,并非新鲜题材,但却在当下读来有着无尽的意味。作者的困惑,也是当下许多青年人的困惑——如何能像1938年的知识青年一样,将时代之巨变和磨砺当成礼物,“从而实现真正的雄心和现实感”。
还有《隐谷路:一个精神分裂症家族的绝望与希望》。这是一个切口非常小的故事, 作者讲述了精神分裂症吞噬一个家庭的全过程,并穿插了过去一个世纪医学界有关精神分裂症病因的观点和争论。虽然这个题材并非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但作者扎实的调查和充满悲悯的文笔却让我们看到了将一个故事、一个群体“挖地三尺”所能敞开的巨大图景,充分展示了非虚构写作所蕴含的强大能量。
2021年备受关注的原创好书之一是《张医生与王医生》,它向我们展示了非虚构写作的另一种可能性,从不那么波澜起伏的两个普通人的成长经历和困惑出发,从而挖掘出一个时代的心灵议题——如何在巨变之中实现内心的安顿?这个故事虽然是普通的,但它同样是普遍的。
而提到2021年最带给人惊喜的历史写作,青年学者张笑宇《商贸与文明:现代世界的诞生》必定占有一席之地。虽然看向的是历史,但书写的却是一个关于我们时代和未来的全新故事。它道出了正是因为有“正增长秩序”,有了对创造的共识和期待,才有了现代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文明的样貌。作者大胆的灼见,给了我们一把重新审视历史的钥匙:只有理解现代文明的起源和底层逻辑,我们才会知道,如何捍卫我们如今所珍视的现代文明成果。
2021年,疫情尚未远去,并且依旧向我们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本届入选的《疫苗:医学史上最伟大的救星及其争议》《流行病的故事:从霍乱到埃博拉》两本医学人文类好书,深入追踪了我们所面临的公共卫生危机,并且通过流行病以及疫苗揭开依旧鲜为人知的真相,提醒我们前方可能存在的巨大挑战。
而伴随着疫情一同而来的,还有对“全球化”越发严峻的考验。在国际交流不断减弱的背景下,我们还能重回“地球村”这一叙事吗?《逆流年代》一书作者就通过大量亲历的案例描述了不同阶层和立场的人们抵制全球化进程的情绪和复杂心理,对我们理解当今世界发生的巨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视角。
来源 | 晶报·深港书评
主编 | 谢晨星
整理 | 余梓宏
编辑 | 伍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