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深圳经济特区与内地之间人员往来管理规定》正式废止。而这部法规所规范的特区管理线、“边防证”等,早已功成身退走进历史,成为年代记忆。
说起特区管理线,老深圳并不陌生。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为便于管理,1982年起,根据深圳一带的地理特征,以梧桐山、羊台山脉的大岭古、打鼓嶂、大洋山等山脊划线,用铁丝网修筑了一道管理线,人们称之为“二线”。这道管理线把深圳市分为特区内和特区外,俗称关内和关外。
1986 年,在特区管理线交付使用一年后,《管理规定》颁布实施,正式确立了特区管理线的合法性,明确规定内地人员前往深圳,必须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边境管理区通行证》或《前往边防禁区特许通行证》(两者俗称“边防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区管理线发挥了积极作用,保证了改革开放政策在特区内的顺利实施,减轻了边境一线的压力,维护了香港的繁荣稳定。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区管理线的设置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深圳的城市空间被人为地分隔成“关内”和“关外”,原特区内面积仅占全市的20%左右,但深圳多年来基础设施投入主要集中在这个区域,使得管理线内外在产业发展、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各个方面差距巨大。正因如此,深圳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关内是欧洲,关外是非洲。不仅如此,特区管理线带来了深圳“一市两法”的矛盾,给城市管理带来难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上对取消特区管理线的呼声越来越大。
事实上,随着深圳经济社会的发展,二线关口对人流和物流的管制开始放松。2004年深圳地铁一号线——罗宝线正式开通,从特区内的罗湖直达特区外的宝安,中途无需验证,特区管理线对人员的管制瓦解。
2010年,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扩大至全市范围,深圳开启了特区一体化的进程,尽管原有的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在政策上依旧暂时保留,但这条管理线实际上只剩下物理形态的存在,已经没有实际管理意义。2015年,深圳启动了二线关口的交通改善和环境提升工程,梅林关等十几个关口被拆除,关口交通问题得到极大改善。
2018年《国务院关于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批复》明确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这道使用了30多年的管理线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特区检查站和管理线两侧的空间得到释放,有利于深圳整个城市空间一体化和土地的合理利用。经过改造,二线铁丝网被拆除,当年边防官兵的“二线巡逻道”多变身为“绿道”,成为市民健身锻炼、休闲旅游的场所。
深圳经济特区与内地人员往来早已不再受到特殊限制,《深圳经济特区与内地之间人员往来管理规定》的正式废止是我省优化营商环境,对法规、规章进行专项清理的结果。今天,深圳以更加开放的格局的姿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核心引擎作用。
编辑 | 宁若鸿
▼
往期精彩回顾
▼
深圳成功出让21宗居住用地的背后:市场平稳有序 调控成效显现
深圳各区开启党代会时间,“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各显神通!
“在看”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