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 | “尾款人”既是欢乐的调侃,也是对消费的慎重
读特记者 伍岭
2020-11-04 11:42

仿佛一夜之间,“尾款人”这个词热了。

就像“打工人”猝不及防的爆红一样,“尾款人”追着“双11”的浪潮,过安检时也有那“钢铁般的意志”,成为了互相调侃的欢快的新身份。白天你是努力赚钱的“打工人”,晚上你是熬夜花钱的“尾款人”,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身份加注,而是被市场经济深深雕刻的年轻一代的群像。没错,“打工人”看似“尾款人”,他们就是一类人,但这一类人较之以往的“剁手”之痛和“双11”之后的狼狈不同,他们的消费观念里更多的是乐观与慎重。

要定义什么是“尾款人”,网络上依然用了一个不怎么与时俱进的定义:所谓“尾款人”,就是付了一堆商品定金,欠了一屁股“尾款”的人。但这肯定不会是唯一的定义。说它旧,是因为这个“欠”字,可能在一两年前或者更久,大家追逐着“双11”的无敌折扣,为了省钱,盲目囤货,造成了消费的冲动,也造成了“欠”下许多债务的窘迫。

经观察,在“双11”期间容易造成冲动消费心理的原因有几点:

一是从众心理。有些人可能没有购物需求,但受周围亲朋好友以及电商平台、朋友圈轰炸式的购物热潮影响,按捺不住内心的平静,买了许多并不需要的商品。

二是优惠券争抢策略。看到网上优惠券大战拉开,自己不抢不买,总觉得吃亏。

三是预期后悔心理。这件事未必是我真的想做的,但是会担心如果现在不做未来会后悔。“库存还剩100件”“前5000名加赠商品”等都是商家们传递给消费者商品稀缺的信息,一旦物品稀缺,消费者就容易打开“买买买”的开关,觉得以后可能买不着了,现在囤着,将来肯定用得上。

这些“双11”的应激反应,一次又一次击打着你的内心,让你不得不选择在“剁手”中来个痛快的了结。

但今年的“尾款人”似乎大有不同,他们的乐观自信不是因为钱多人傻,而是更加理性的面对铺天盖地的打折促销。今年中发布的《后疫情时代年轻人消费趋势报告》显示,40.2%的人在疫情后倾向于“少买点,买好点”,39.6%的人认为“购买决定比之前更慎重”,还有25.5%的人“总担心(分期、信用卡)额度用得太多”。

尽管这份《报告》显示出了较为宏观的购买倾向,但其中表明有六成以上的年轻人在消费时更看重能够获得足够安全感的消费体验。这无疑是一种健康的消费观念,在宏观的数据面前,看到的是年轻人对自我生活的掌握,自主、乐观且自信,而从微观来看,一件商品,一个定金,一次尾款的交付都对这一连串行为是不是“值得”有了更多的思考。至少在“尾款人”的自嘲中,不再看到对打折商品的过分饥渴与热情,与“打工人” “钢铁般的意志”确是一类人。

(晶报供稿)

编辑 陈晓玲

(作者:读特记者 伍岭)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