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父亲吐槽“家长群”的视频火了。江苏一家长称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使得自己承担了老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在网传的视频结尾处,那位江苏家长问道:“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到底谁辛苦?”
这一通“怒怼”,引发了网友刷屏和热议。尽管也有人为教师鸣不平,但大多数家长表示感同身受。毕竟作为勇敢的“打工人”,每天上班面对繁忙的工作早已筋疲力尽,回到家里还不得不为孩子检查作业、辅导功课,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简直是苦不堪言。这不,不少网友调侃道“压垮成年人只需一个家长群”,仅仅两三天,该微博话题的阅读量高达7.1亿,讨论量高达7.9万。在这一话题之下,长久存在的家校矛盾,再次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网友们群情激昂的“疯狂吐槽”中,我们不难看见什么是“人间真实”——家长群早已悄悄变了味。家长群成立的初衷本是为方便家长与学校、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家校共育,但在现实情况下,不少家长群却变成了“压力群”和“负担群”。除了帮忙批改作业、打扫卫生、筹备活动等各种“家长作业”带来的困惑和烦恼,家长群俨然成了一个小社会,还演变出不少诡异的生态:要么化身“夸夸群”,大伙儿卯着劲儿花式拍马屁、献殷勤,群里的“戏精”越来越多;要么变成压力传导,或明或暗地炫耀和攀比给家长们徒增了不少压力和焦虑……然而,家长心中纵有再多不平,在网上披着马甲如何宣泄,现实里打开群聊输入框依旧是排队秒回“收到”和“老师辛苦了”。如此对比,也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其实,受家长群困扰的又何止是家长。对于教师而言,将教育责任肆意转嫁给家长的应该是少数,多数教师也是无可奈何,谁也不想24小时无间断地回应家长群里的种种问题。然而,呵护孩子成长的确需要家校合力共育,不少家长也希望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如今的教育担子越来越重,既有成绩和升学的压力,也有素质教育、教学创新等要求。说到底,家长群的异化并不是家长、教师等参与其中的主体单方面有意为之,而是当前焦虑的教育生态和社会竞争之下的“内卷”,众人在无效的低水平重复之中烦闷、疲惫,却走不出这困境。
停止内卷倾轧,需要家长群回归家校共育的初心。从家长群产生的种种矛盾来看,“家校共育”的边界亟待厘清。正如专家所言,把家长深度卷入到学生的学习之中,这不是“家校共育”,而是“家校共教”。真正的“家校共育”,要明确家校双方的行事边界,在教育互动中担负起各自的责任,构建起和谐的家校关系。比如,就批改作业而言,早在去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就印发意见,明文规定“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强调“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强化面批讲解”,教育部对此也有相关规定。可见,批改作业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不应该推脱给家长。当然,家长也需要关注和配合学校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也要进行必要的监管,各方力量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共同给孩子成长营造健康的环境。
而从深层次看,家长群只是压垮成年人的“一根稻草”,真正让家长喘不过气的是全民“鸡娃”时代带来的压力。所谓“鸡娃”,就是给孩子打鸡血,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培训,生怕他落后于人。在普遍的教育“抢跑”和成绩导向之下,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期盼之下,家长们裹挟在无尽的焦虑之中,期望用教育这个最可及的资源,尽可能扫清孩子前程的种种障碍。实际上,教育并不是靠传递焦虑来实现的,教育最伟大的力量应在于唤醒和默化。学习的“主角”终究是孩子本人,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帮助孩子形成自我驱动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一个有价值的人生,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而要想纾解家长的焦虑和压力,最终还是要落到纠正中小学办学的应试倾向上,破除当前存在的“唯分数论”“唯升学论”问题,这非一日之功,也需教育主管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编辑 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