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开学在即,高三学子正式踏入高考备考的关键阶段。对于“如何高效备考”,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副校长(行政负责人)、正高级教师、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林良展,再次以一封4000多字的长信,为2026届高三学生送上独家攻略。这已是他连续第九年以书信形式,为考生备考暖心支招。
这封题为《在实践中提升高考备考素养》的长信,延续了林良展“以故事启迪,以实践指导”的风格。信中,他结合一名学生因“修旧电器”而激发物理兴趣、最终实现成绩逆袭的往事,提醒学生高考需要的不是单纯的“刷题记忆”,而是在实践中积累真本事。他鼓励学子们将日常生活与学科知识联系起来,把“煮一顿饭”“做一次实验”“跑一场步”变成理解原理、提升素养的“加油站”。
林良展在信中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重视生活常识和社会热点,做到“学以致用”,避免考场上因缺乏背景知识而“看不懂题”;二是在实验和实践中发现“解题秘籍”,通过动手操作培养从原理到应用的能力;三是拓展阅读和社会观察,利用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多维空间积累素材,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值得一提的是,林良展自2017年起每年开学前为高三学子写信,内容涵盖学习方法、心态调整、知识拓展等多方面,已成为深圳高考季的“暖心标配”。不少家长和学生表示,每年的长信不仅是“备考攻略”,更是一份鼓舞和陪伴。
“高考要选拔的不是只会刷题的机器,而是有常识、会思考、能实践的人。”林良展在信中写道。他希望高三学子能在280多天的备考过程中,走进生活、走向社会,把学习与实践融为一体,“让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做过的事,都成为考场上的底气”。
一起来看看信件全文:
在实践中提升高考备考素养
——给 2026 届高三学子的一封信
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 林良展
孩子们:
现在距离2026年高考还有280多天,当你们在题海中奋战时,不妨先停下笔歇一歇——高三这趟 “马拉松”,光靠 “埋头刷题” 可跑不好,有时候需要抬头看路,把生活里的学问变成备考的 “弹药”,反而能事半功倍。
先跟大家说说一个学生实现逆袭的往事。2001年我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担任高二物理班班主任工作。班里有一位男生,那真是努力到让人心疼——每天几乎最早一个来到学校,最后一个离开学校,可物理学科考试不管难度多大,他总稳定在二三十分,妥妥的“班级倒数第一”。后来我去家访却被惊着了:这个男生的房间里堆满了拆开的录音机、旧电视机、坏手表,零件摆得比课本还整齐。他大哥告诉我:“这小子放学回家就钻房间‘修东西’,学校布置的纸笔作业倒像‘应付差事’。”
我当时心里突然亮了,这哪是 “学不好物理”?这是 “用错了地方的物理天赋”啊!那会儿他们刚好学到电学,我就跟物理老师商量,不如搞个“物理小制作比赛”,让同学们“玩一把物理”。我记得宣布比赛方案时,这男生的眼睛亮得像灯泡。其后惊喜不断,全班同学提交了40多件作品,他一个人就提交了包括改良型对讲机、收录机和音响等三件作品,还获得了最有创意奖,我请了校长给获奖同学颁奖,他激动万分,后来他的物理成绩像打通任督二脉一样,不断攀升,最后也考上了重点大学。
孩子们,我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高考需要的素养,不是靠刷题刷出来的机械记忆,而是在实践里摸爬滚打练出来的真本事。哪怕是高三,也别把自己关在题海里。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如何把日常实践变成高考素养的 “加油站”,让备考既高效又有趣。
一、这些“常识基本功” 必须拿捏!
每次考完试,总有同学吐槽:“这题太偏了!根本看不懂!”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题偏”,是你对 “生活和社会常识”太陌生。近年来高考试题都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选取素材,要求将课本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5年高考突出“坚持五育并举,结合学科特点,将传统的艺术作品、生活中的劳动知识和体育运动场景等自然融入试题,促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广东卷把 “广府非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搬进了考题——说白了,高考就是要考 “你是不是一个懂生活、知社会的现代人”。
什么是常识?简而言之,就是过日子、看世界必须懂的“基本操作”,就像夏天穿浅色衣服凉快,买东西要算“性价比”,知道“广东人爱喝早茶”,等等。这些不用特意背,但必须要知道。高考考的“常识”,就是把这些日常认知和课本知识串起来。
生活中有很多常识,例如“十层楼高是多少米?”(物理考查情境) “人体正常体温是多少?”(生物考查情境)“食用油的沸点是多少?”(化学考查情境)“汤圆浮起来为啥代表熟了?”(物理考查情境),“冬天窗户为什么起雾?”(物理考查情境);“广东回南天”(地理考查情境)等等。这些常识怎么掌握?上学坐电梯时看 “楼层高度”,买水果时看 “称重单位”,煮面时观察 “面条什么时候浮起来”等等,把常识变成日常习惯,比刷题记得牢。
有关社会常识,例如乡村振兴、碳达峰碳中和、双减政策、嫦娥探月、C919 大飞机、华为鸿蒙系统、粤港澳大湾区、广府文化、深圳前海自贸区发展等。每天花 10 分钟看人民日报客户端的早间新闻,每周看一期新闻周刊,不用记细节,知道大概是啥事儿就行。例如看到“人造太阳”,就想想课本里的 “核聚变原理”;看到 “乡村振兴”,就联系政治课本里的“共同富裕”,这样考试时看到相关情境,就不会“一脸懵”了。
二、从“煮个饭”到“找经纬度”—— 实践里藏着高考 “解题秘籍”
开头那男生为什么能逆袭?当时的物理老师告诉我,因为他在改造对讲机时,把“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 这些“死知识”,变成了“能摸得着的活原理”。
高三备考也一样,别觉得做饭、跑步、做实验是浪费时间,这些实践里藏着全国卷和广东卷的解题密码。当年我让学生写作品说明书,要求有三:一是要取一个有诗意的作品名称,二是要写出原理画出电路图,三是要写出应用前景。这其实就是让他们“从实践悟原理,再用原理指导实践”。高考往往会这样去命题,例如生物学科考查“探究植物向光性实验设计”,化学学科考查“自制粤式凉茶中的成分提取”,都需要“动手 + 思考”的能力。
很多理科同学觉得高三没时间做实验,只看视频、背步骤。可高考经常考查实验细节和误差分析。那高三怎么做实验?建议一是课堂上老师做演示实验时要认真看认真记;二是回家做些微型实验,例如用醋和小苏打做酸碱反应,用手电筒探究光的折射,用绿豆发芽做植物生长实验;三是写实验反思,悟实验原理。每次做完实验,要花点时间记录问题和分析原因,这是实实在在的“解真题”。
有同学说,“煮个饭而已,和高考有什么关系?” 你可别小看这锅米饭,里面可藏着化学高考题:大米里的淀粉遇到水加热,会发生 “糊化反应”(淀粉在加热和吸水条件下,其分子结构发生膨胀、破裂并形成粘性溶液的过程),这就是生米煮成熟饭的原理;如果煮糊了,米饭会变黑,这是“碳化反应”(有机物受热分解成碳)。
又如“在学校找经纬度”,这可是地理学科的经典实践题,既考查了地理知识,又考查了数学知识。再如“跑步时的学科原理”,呼吸为什么会越来越急促?(生物考查情境);跑步的轨迹、速度、方向等,又可以作为物理、数学的考查情境。等等。所以,下次跑步时别光想着“累”,要多琢磨琢磨这些原理,考试时遇到相关题目,你就会觉得“这题我熟!”
当然,这样还不够。高考题早就不满足于让你只写原理了,而是要让你“用原理解决问题”。知道了 “煮米饭的化学原理”,能不能试试 “改良煮饭方法”?例如用“不同温度的水”煮饭,看看哪个更香甜?也同时验证一下一种说法:用某某牌子的矿泉水来煮饭,会比用一般的水更香更好吃。知道了“跑步的生物原理”,能不能设计一个“科学的晨跑计划”?有体育老师告诉我:“先慢走 5 分钟热身(让身体适应有氧呼吸),再跑 20 分钟(保持有氧状态),最后慢走 5 分钟放松”,这样要让身体更舒服。等等。这就是“用原理指导新实践”。这种从“实践到原理,再到实践”的思维,只能在“动手做”的过程里练出来。
三、读万卷书、观多维馆——馆里馆外都是 “备考课堂”
有同学说:“高三哪有时间读书?能把课本背完就不错了!” 这话可不对,高考考查的“阅读量”和“知识面”,不是光背课本就能搞定的。2025 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考“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如果你没读过相关的文章,连AI生成内容的版权问题都不懂,怎么能读懂文本?历史考查“三星堆文明的历史意义”,如果你没了解过 “三星堆的发掘过程”,怎么能答出 “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证明”?
当然,高三读书不只是为了放松消遣,而是为高考积累素材和锻炼思维。紧张的备考时间可用不同的技巧阅读三类书:
一是“啃透”教材:别只背知识点,要懂“逻辑”。
教材是“最权威的备考资料”,但很多同学读教材会忽略目录和小标题。这就像“只看到树,没看到森林”。例如历史教材里中国近代史部分,目录是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里面就蕴藏着“从反侵略到学技术,再到学制度”的中国人民探索救国道路的逻辑。如果你懂这个逻辑,就能轻松答出“洋务运动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物质和思想基础”。阅读教材有两种方法,第一是目录复盘法,每天花几分钟,默读教材目录,在脑子里“画”思维导图;第二是真题溯源法:做完高考题后,找对应的教材内容,看看题目考的是哪个知识点的延伸,这样能帮你快速找到教材里的重点。
二是“快读” 学科前沿:用 AI 帮你“省时间”
高三没时间读“大部头”的学科前沿著作,没关系,可以用 AI 工具(例如 DeepSeek、豆包)帮你梳理核心观点,或者只看权威著作的目录和序言。例如想了解“量子计算”,可以搜 “量子计算最新进展”,看看我国量子计算机“九章”的突破;想了解 “敦煌文化”,可以看“敦煌研究院的公众号文章”,知道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和历史价值,这可能就是语文和历史的素材。阅读学科前沿的技巧,第一是关键词记录法,看到 “人造太阳”“脑机接口”“元宇宙” 这些关键词,就记下来,再联系课本里的相关知识,例如 “人造太阳” 联系核聚变,“脑机接口” 联系神经调节;第二是关注权威平台,例如 “中国科学院”“人民日报”的公众号,经常发学科前沿的科普文章,语言通俗易懂,还能帮你了解国家发展方向。
三是“精读”报刊:别只看新闻,要学“论述逻辑”
语文考论述类文本、作文,文综考材料分析题”,都需要你有读懂论述、写出观点的能力,而这种能力,能从精读报刊里练出来。推荐大家读《人民日报》等央媒的评论版,例如人民网的“人民时评”,每篇文章都有清晰的逻辑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正是高考作文需要的结构。
精读报刊的技巧方法有 二,第一是段落拆解法:读一篇评论,把它拆成论点、论据、论证—— 例如人民网时评《在劳动中淬炼成长》,论点是 “劳动能培养青少年的综合素质”,论据是“某地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案例”,论证方法是 “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第二是素材积累法:看到好的例子、好的句子,就记在素材本上,例如敦煌研究院的数字敦煌项目,让文物‘活’起来,这个例子既能用在语文作文科技与文化主题,也能用在政治历史地理等的文化遗产保护考题里。
孩子们,周末也别总待在家里刷题,带着笔记本和考点、问题去逛逛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等综合多场馆,去爬爬山等,这些地方藏着“高考题的素材”。
一是历史博物馆:深圳博物馆的古代深圳展区,展示了“深圳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的发展”,如果考查“珠三角地区的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你去过这里,这个题的解答就迎刃而解了。
二是科技馆:广东科学中心的飞天之梦展区,有“神舟飞船的模型”“太空育种的植物”,如果你在科技馆体验过“失重模拟器”,就能轻松理解“太空失重环境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是大自然:周末去爬梧桐山,能观察不同海拔的植物分布,能看到岩石的风化现象,如果你有过爬山观察的经历,就能把地理学科的考题答得更具体。
孩子们,高考要选拔的不是“只会刷题的机器”,而是“有常识、会思考、能实践的人”。正如当前比较潮的一句话:“‘内卷’不如‘破圈’”。备考也是一样,别把自己“圈” 在“题海”里,要“破圈”走进生活、走进实践、走进更广阔的世界。当你能从“煮一顿饭”里领悟到化学原理,从“跑一次步”里感受到生物知识,从“逛一次博物馆”里学到历史考点时,你就会发现,高考不是遥不可及的难关,而是检验你生活与学习能力的舞台。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做过的事,最终都会变成你考场上的底气!
祝你们成功!
你的老师:林良展
2025年8月24日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秦天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余晓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