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弹指一挥间,沧海成桑田,滩涂里建起电厂,高楼间育出产业活力,街巷中酿出民生温度,深圳经济特区用空间的一次次跃升,续写着城市传奇。
妈湾电厂
特区起步时,工业发展被电力绊住了脚。破题的方法之一是建设妈湾电厂,地点落在了伶仃洋那片“涨潮是海、退潮是泥”的滩涂。地质陡峭、爆破点太近、水下作业风险高,建设像走钢丝。时任中建二局该项目总工程师的王陆带着团队蹲守滩涂,从蛇口港的半潜驳船找灵感,创造出“半潜驳浮箱法”:在万吨驳船上预制泵房,再精准沉到滩涂里。1992年,难题破解;1993年首台机组发电,工业区第一次用上24小时电,当月产量就翻了番。30多年过去,妈湾电厂跟着城市变绿了。2025年,升级后的气电工程投用,年可省标煤近40万吨、少排二氧化碳120万吨。
南山智造·红花岭产业园一期项目建设图
深圳产业空间的模式革新,藏在南山智造·红花岭产业园的蓝图里。几年前,中建二局筑梦设计研究院院长安会丽带团队调研,企业主们翻来覆去就一句话:“帮我们把厂子留在市中心。”就是这份期待中,“工业上楼”的新模式孕育而生——把空间“折叠”,让产业“立体生长”。
如今走进这座“垂直产业森林”,满是设计巧思:6层高的环形坡道,货车能直接开到各楼层车间,不用等叉车;每平方米能扛0.8到2吨重,重型机床往“楼上”放也稳如磐石;楼板里铺嵌的隔振垫更厉害,芯片测试车间的振动才0.1毫米,振幅跟一根头发丝直径差不多。有厂家说:“以前研发、生产要跑三个厂区,现在一栋楼里全搞定。”从27万平方米扩大到约70万平方米,红花岭不光腾出了空间,更给深圳新质生产力搭起了台子。
深汕产业园主推“总部在南山、基地在深汕”,产业链1小时联动;南山科技联合大厦14家企业一起拿地上楼,用地成本降了60%。
百旺品质化提升项目效果图
村子周边新修的步道,两旁绿植错落,居民散步、聊天都有了好去处;闲置的仓库正忙着改造,将来会变成社区服务中心——有给老人热乎饭的食堂,有能看书的阅览室,有帮家长看娃的托管区,还有能健身的活动室,老老少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小天地。“施工时常跟居民拉家常,方案改了一遍又一遍,就想让百旺村成为大家期待的样子。”中建二局二公司百旺品质化提升项目经理唐爱君说。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保障房也没落下细节:窗墙比算得准准的,贴合教师作息,既能晒到太阳,又不那么热;亲子区正在施工防滑、游乐设施,以后孩子放学有得玩,家长也能聊聊育儿经。而深圳首个住宅类超低能耗项目——龙华安居荟智苑,节能率达82.5%,一年能省7.47万度电、少排33.72吨二氧化碳,冬天不用暖气、夏天少开空调,住户省钱,城市也更低碳。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秦天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