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起的深圳:一张照片背后的特区拓荒史

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铭
08-26 18:1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两栋大楼直插云霄,一名身穿蓝色背心的建筑工人正昂首扬臂、吹响哨声,指挥吊车运作。阳光从他左上方洒落,身后的大楼仿佛正从他身侧拔地而起……8月26日下午,“赓续特区精神 锐意改革开放”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主题图片展在深圳市民中心B区西展厅开幕,其中一张名为《升》的作品,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

1984年6月,摄影师周顺斌在深圳红岭大厦建设工地按下快门,将这个震撼的瞬间永久定格。这张名为《升》的作品,不仅捕捉了深圳经济特区蓬勃建设的景象,更成为一代人奋斗拼搏的时代象征。虽已过去四十余年,这张经典照片依然熠熠生辉,向世人讲述着以周顺斌和照片主人公邹洪涛为代表的基建工程兵那段热血澎湃的拓荒岁月。

左为邹洪涛,右为周顺斌

一位记者与特区的共成长

“我们刚来深圳时,放眼望去只有荒草滩和鱼塘,住的是竹棚,走的是沙土路。”周顺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1981年,周顺斌随基建工程兵先遣部队南下深圳。作为部队新闻报道员,他开始用一部海鸥牌双镜头照相机,记录特区建设的一点一滴。平日里,他骑着一辆五羊牌自行车,穿梭于各个工地之间,捕捉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

《大军南下》 周顺斌 摄

1983年,两万基建工程兵集体就地转业,以另一种身份继续为深圳建设添砖加瓦。为了延续摄影梦想,周顺斌于1984年调入深圳电视台,成为一名新闻记者,也有了更多机会接触正在迅猛发展的深圳。“但我一直没拍出自己特别满意的照片,还在努力寻找一张能真正体现深圳精神的代表作。”

一个周六的早晨,周顺斌骑车路过即将竣工的红岭大厦工地。抬头望去,两幢高楼巍峨耸立、气势恢宏。“那一刻我非常激动,终于找到了我想要的画面。”但拍摄并不容易——楼梯口施工完成后脚手架大多已拆除,仅剩一排钢管。周顺斌只能爬到三层楼高的钢管上,用尼康相机24mm广角进行仰拍。“可我迟迟按不下快门。建设这座城市的是人,是我们的工人,人才是主体。如果照片里没有人,怎么传递出真正的‘特区精神’?”

周顺斌在楼下徘徊许久,不断思索如何完成这张照片。就在这时,一辆吊车正在不停旋转,将建材运往楼顶。他找到因采访结识的吊车指挥员邹洪涛,说明自己的拍摄想法,希望对方配合。“那时邹洪涛还在忙,我就从九点半等到十一点半。”工作告一段落后,邹洪涛依照周顺斌的指引站上三楼平台,口吹哨子、高扬双臂,做出指挥塔吊的动作。周顺斌则一手紧握栏杆,一手精准对焦,采用仰拍角度最终完成了这幅摄影作品的创作。

升》第十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金牌奖(1984)周顺斌 摄

镜头之外的“深圳速度”

作为首批来深的基建工程兵,邹洪涛于1979年12月24日跟随部队从鞍山出发,历经五天四夜漫长旅程,终于抵达深圳。“那时候机械化程度低,什么都要靠肩膀扛、人手抬,战士们的胸膛、胳膊都被晒得脱皮。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建筑奇迹。”作为工地安全员兼吊车指挥,邹洪涛每天在工地上负责吹哨子、打手势,指挥吊车作业。

摄影作品《升》诞生后,迅速轰动全国,在当年获得了第十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金牌奖,打破了深圳在此类奖项上“零”的记录,并在随后获得了广东省鲁迅文艺一等奖、深圳十年首届大鹏文艺奖。2019年,邹洪涛一家三代还荣登春晚现场并向全国人民拜年。

作为照片中的主人公,邹洪涛笑言:“这张照片让我‘火’遍了大江南北。但更让我高兴的是,《升》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了一个观察特区建设的窗口,让更多人看到深圳首批建设者的风采。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我们为自己曾是这座城市的建设者而感到无比骄傲。”

用影像守护城市记忆

如今,已经退休的周顺斌依然没有放下相机,始终坚持以镜头记录城市变迁。他先后出版《写给春天的诗行》《这支队伍》《遇见》等多部摄影集,并举办多次专题影展,以影像解读深圳发展,用图片讲述改革开放历程。

“深圳建设挺起的是军人的脊梁,见证的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影像的意义和价值。”周顺斌的数万张摄影作品已成为记录深圳发展的“历史长卷”。他还为多家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及企事业单位提供大量珍贵影像资料,并通过举办公益讲座,让更多人了解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我最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整理照片,目前还有一万多张在整理。”周顺斌希望将更多建设时期的影像细节呈现给一代代深圳人,让记忆永不褪色,让“拓荒牛”精神持续传承。

(受访者供图)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铭)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