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清流润鹏城

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胜
08-26 10:1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浪潮中,深圳经济特区已走过45年的辉煌历程。

在这座以创新为魂、以实干筑城的现代化都市发展长卷中,水,作为不可或缺的生命线和战略资源,始终是支撑其澎湃动能与绿色底色的关键要素。1993年,深圳成立全国第一家城市水务局,引领涉水事务一体化改革;今天,深圳市水务局紧扣时代脉搏,奋力绘就安全、灵动、可持续的水务新图景,继续为特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活水。

茅洲河。深圳市水务局供图

两江并举,织就超大城市水源保障网

深圳虽地处沿海,但本地水资源十分匮乏,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7,属于严重缺水的城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源建设,始终将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作为重大战略工程来抓,推动水资源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深圳就超前谋划从东江取水,建设东江水源工程。工程自1999年开工建设,2001年建成通水,解决了深圳水资源短缺问题,有力支撑了经济特区的快速发展。

2024年1月,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通水,工程西起西江干流佛山顺德鲤鱼洲,东至深圳公明水库,设计年供水量17.08亿立方米,其中为深圳供水8.47亿立方米,占比近半。至此,深圳形成“两江并举、双源互通”的供水新格局。

为承接西江水,深圳同步推进罗田水库至铁岗水库输水隧洞、西丽水库至南山水厂原水工程等关键配套,并布局公明水库至清林径水库连通工程,织就一张覆盖全域、调度灵活的输配水网络。与此同时,十余座水厂的提标扩建工程紧锣密鼓,雨水与再生水的循环利用体系日益成熟。2024年,深圳万元GDP水耗下降至6.17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至3.54立方米,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4.57%,用水效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防洪排涝,筑牢城市安全防线

深圳河畔的夜色中,灯光璀璨映照着一池碧水,谁能想到这条深港界河,曾因河道蜿蜒、河床狭窄,洪涝灾害频繁。1982年,深圳经济特区刚成立两年,深港两地政府就启动了联合治理深圳河的谈判。双方克服了体制机制、技术规范的难题,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特色鲜明的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经过四期工程,深港共同治理河道18公里,推动河道防洪标准由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

时光流转,深圳面临的水安全挑战从未停歇。近年来,短时强降雨频发,不断考验着这座超大型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2023年9月7日至8日,受台风“海葵”残余环流等多重因素影响,深圳遭遇破七项历史极值的极端特大暴雨;今年8月2日至6日,全市出现多轮大暴雨、特大暴雨,是有完善气象观测网以来排名第4强的暴雨过程……面对严峻考验,深圳多年来构建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和监测预报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

深圳(不含深汕)拥有150宗水库、310条河道和2万多公里排水管道,这些基础设施是城市防洪排涝的关键。水务部门通过三年的努力,完成了中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和升级改造,新增预泄能力534万立方米/小时,水库调蓄能力显著增强。同时,建立了河道管网清淤常态化机制,实施了龙岗河干流、观澜河干流等重点清淤工程,确保排水通道畅通。此外,积极推进海堤达标和生态化改造,构建了高标准的防潮封闭圈,守护沿海区域的安全。

在监测预报方面,深圳积极推进“三道防线”建设: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实时监测云中雨,420个雨量站及时掌握落地雨,533个水文测站全面监测河中水。通过“5+2”雷达组网,实现了感知关口前移,为城市防洪排涝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

为确保防御工作的高效开展,深圳还建立了完善的责任体系和决策机制。严格落实三防责任人制度,实现汛前排查、汛中检查、汛后复查的全流程覆盖。同时,及时更新发布洪涝风险图,修订防御预案,开发风险预警平台,确保水情信息直达一线。近5年来,全市累计整治积水内涝点323处,并通过动态梳理积水内涝点台账、科学布设积水监测站、多部门风险预警联动和快速应急处置,持续消除内涝隐患,提升防灾响应能力。

河清岸绿,重绘城市生态底色

5月24日,深圳茅洲河畔锣鼓喧天,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宝安)茅洲河龙舟赛鸣枪开赛。碧波荡漾的河面上,龙舟飞驰,两岸观众欢呼雀跃。多年前的茅洲河也曾河水黑臭,经过治理后华丽转身,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的好去处。

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水污染问题一度成为深圳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十三五”时期,深圳坚持把水污染治理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坚决打好打赢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经持续攻坚、奋力拼搏,用4年时间补齐了40年的水环境基础设施欠账,水环境质量实现了历史性、根本性、整体性好转。

在全市水环境基本稳定后,水务部门又以绣花功夫开始了更加精细的管理工作。近年来,我市陆续开展了深圳河干流及支流、茅洲河光明段、观澜河下游、福田河暗涵段等清淤整治工作,通过“清淤+生态治理”,2024年完成清淤量54.9万立方米,推动全市主要河流水质稳定达地表水Ⅲ类标准,防洪排涝能力显著提升。这些工程不仅保障了水安全,更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当前,深圳污水处理已迈入“按效付费”新阶段,横岗一期、龙华二期等5座水质净化水厂率先实践,固戍、福田厂更跻身国家绿色低碳标杆。管网提质增效成果卓著,去年新建修复排水管网145.6公里,新增污水零直排小区2443个。247.9万吨污泥实现全量无害化处置,全市污水集中收集率稳定在85%,310条河流优良河长占比达82.8%,连续5年在市生态文明考核、连续6年在省河湖长制工作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

水脉焕新,激活城市文旅新活力

今年建成的环西丽湖碧道很快就成为市民、游客的新宠。“这么有含金量的碧道,也只有深圳才有吧?”“快冲,错过真的会哭!”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的分享道出很多人的心声。

这条亲水走廊正是深圳碧道网络的华美一帧。截至2025年7月底,深圳碧道总长956公里。石马河(观澜河)入选2025年水利部幸福河湖建设名单,茅洲河先后入选水利部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典型案例、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推介案例和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案例等,观澜河、坪山河入选2024年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大沙河碧道获评“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广东省最生态碧道”等荣誉,龙岗河及正坑水—深圳水库—梧桐山河纳入省级幸福河湖建设序列。

与此同时,水的新故事正书写城市新记忆。粤港澳大湾区茅洲河龙舟赛、X9高校赛艇联赛、观澜河龙舟赛等赛事渐成城市名片,年吸引游客超143万人次,对文旅、餐饮消费拉动显著。观澜古墟省级水经济试点年客流量突破240万人次。打造“河你一起”品牌,深圳水文旅地图智慧导览小程序上线至今累计用户12.8万,成为市民水文化随身导游。

水务部门积极对接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碧道碧带网络与山海资源、城市空间相互交织,成为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塑造山边、河边、湖边、海边“四边”美感的绿色纽带,“走得进山,亲得近水,赏得了城”的美好愿望,正在成为深圳人的日常。

深圳河。邓飞 摄

智绘未来,科技赋能水务新发展

在西江水进入深圳的第一站——光明湖,“光明湖1号”这个专属“修剪师”,正在大坝的草坪上进行作业。它是一款专为陡坡和宽阔区域草坪设计的全自动化绿化养护设备,工作效率超过传统方式10倍以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深圳水务部门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用“智能”赋能河湖治理“新动能”。在河道里,智能长臂保洁船伸出“双臂”,可处理深水区漂浮物,还能在浅水湾区贴岸航行,充电一次可作业8小时以上。在河岸上,无人驾驶清扫车配备多种雷达和摄像头,支持360度无死角探查,可高效自主完成环卫作业任务。在空中,智能巡航无人机通过高空俯瞰视角,快速获取河道违建、水面污染、河岸垃圾等情况。在箱涵内,箱涵巡检机器人搭载多种检测设备,对箱涵内部情况进行动态巡检和在线监测……

此外,依托全市CIM平台,完成流域基础要素、空间数据的整合集成,接口服务事项2200项。建立水务工程BIM管理体系,在第十三届“龙图杯”和第三届“新城建杯”中揽获19个奖项,“数据要素驱动城市污涝协同治理与智慧化管控”项目获2024年“数据要素x”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一系列智能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水务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和高效化,为城市水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十五载波澜壮阔。从“两江并举”“防洪排涝”筑牢发展根基,到“河清岸绿”“水脉焕新”勾勒宜居画卷,再到“智慧水务”赋能城市治理,水务事业的每一次突破,都深刻诠释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圳水务部门将继续以水为媒,全力推动水资源充足均衡、水安全韧性稳固、水环境全面创优、水生态绿美健康、水文化特色彰显、水经济蓬勃发展,水务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水务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为深圳加快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务保障。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