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进入尾声,喊着“不想上学”,这可能是孩子的开学焦虑信号

08-26 10:06
摘要

龙华新闻记者 黄晓华 通讯员 林士智

临近暑假尾声,有些家长发现:明显感觉到孩子有些焦虑,甚至还说“不想上学”,被“开学焦虑”困扰着。

“这几天眼看着要开学了,我提醒孩子不要老玩手机、平板,让他开始收收心。但我家孩子这几天却变得特别‘难搞’。”临近开学,家住龙华的郭妈妈和儿子的“拉锯战”不断升级,家里的气氛也变得有些紧张,“孩子成天抱着手机不撒手,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早上又起不来;饭没吃两口就说‘没胃口’,时不时还嚷着头疼肚子疼,说多了干脆房门紧闭!”孩子这样一番行为,让郭妈妈有点束手无策。

这样的场景,可能在许多家庭中悄然上演。龙华区慢性病防治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杨海晨指出,开学前一周是焦虑情绪的高发期,孩子要从愉快的放假状态回到学习环境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状况,“这种‘开学焦虑’与‘厌学’有本质上的区别,家长不要过于担忧。”

怎么帮助孩子做好新学期“心”准备?杨海晨主任提醒,家长要先读懂孩子这声“不想上学”抱怨背后的“心”焦虑,不要做“指挥官”,应该做孩子的“同盟军”,一起“打败”开学焦虑。

识别开学焦虑的信号

临近开学,家长可以留意,你家的孩子有没有出现以下这些情况:

生理信号:睡不着或总睡不醒;常喊头痛、肚子痛,但医学检查无异常;不爱吃饭或突然暴饮暴食;心慌、手抖、肌肉紧绷。

情绪变化:情绪波动明显、爱发脾气;看起来低落、没精神;总往坏处想,担心这担心那;莫名紧张;偷偷哭。

行为表现:对开学话题表现出强烈抵触;拖到最后一刻才写作业;沉迷手机/游戏。

杨海晨主任介绍,如果有,可能是焦虑在影响他们身体,导致出现了应激情况,并不是孩子乱发脾气、故意不配合。

杨海晨主任指出:“开学适应不是一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博弈,而是一段孩子需要陪伴的旅程——这恰恰是我们能给孩子最珍贵的开学礼物。”

如果适应困难持续超过2周,或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建议寻求专业帮助。可拨打心理援助热线12356,获取针对性的心理支持方案。

与其正面交锋,不如巧用“心锦囊”

从暑假的“松弛感”切换到开学后的“紧张感”,仿佛一场艰难的相处模式转换,让不少家长和孩子都感到无所适从。家长与其反复唠叨,和孩子正面交锋,不如学会巧用几个“心锦囊”,帮助孩子实现平稳的“模式切换”,让开学不再是一场“家庭大战”。

锦囊一:规律作息三步走,身心结合步步高

孩子在假期里可能已习惯晚睡晚起,饮食不规律的生活。对生理状态的调节不适应,可能带来不佳的精神状态。只有身心健康平衡才能让孩子以更好的面貌走进校园。不妨试试规律作息的“三步法”,让孩子拥有更好的精神状态。

第一步,规律睡眠。采用“渐进式前移”的策略,将孩子的作息时间调整到与学校生活同步。逐步改变孩子熬夜或赖床的习惯,健康的睡眠时长才能让孩子拥有更加健康的精神面貌。

第二步,养成习惯。保证三餐按时吃,合理分配手机使用的时间。从此刻开始行动,让自己的身体做好准备,更好地适应接下来紧张、规律的学习生活。

第三步,适当锻炼。每天保持适量运动。运动能促进内啡肽的分泌,有助于缓解焦虑、改善情绪。身心健康才能让孩子在学校学习中更加轻松。

锦囊二:暗示自己我能行,心理缓冲不可少

引导孩子以乐观的情绪进入学校,暗示自己能轻松面对上学后的各种困难,为自己的心理设置缓冲空间。避免心情急刹车,如果太急于改变,很容易让学生更加有抵触心理,甚至对上学产生恐惧。

避免“娱乐休克”,有些家长认为开学了,孩子就要全身心投入学习中,这时候强行遏制孩子的一切娱乐活动,孩子可能产生抵触、逆反情绪。父母与孩子都应该设置心理缓冲的空间,让孩子暗示自己能轻松应对开学。

锦囊三:接纳情绪很重要,积极表达驱烦恼

向孩子解释:开学焦虑是正常的生理心理反应,假期的结束,难免会产生落差,一时间会不适应学校生活的节奏。无论是开心也好,焦虑也罢,真实的感受不会欺骗我们,积极与消极的情绪是我们生活重要的组成,接纳自己的小情绪,在校园里更加大胆迈步向前。

■贴士

用共情与智慧读懂孩子心声

面对孩子的“开学焦虑”,说教与否定只会关上沟通的门。聪明的家长懂得,真正的帮助是“同盟”而非“指挥”。以下指南能带你避开“沟通雷区”,用共情与智慧,读懂孩子的心声,一起化解焦虑。

●场景一:当孩子说“我不想上学/我好害怕开学”时

错误方式:

1、“这有什么好怕的?每个孩子都要上学!”(点评:否定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觉得不被理解,从而封闭自己。)

2、“别想那么多,赶紧收心准备开学!”(点评:敷衍应付,没有提供任何实际的情绪支持或解决方法。)

正确的打开方式:

1.“妈妈感觉到你好像有点紧张,能和我说说具体担心什么吗?”(点评:共情+开放式提问。先接纳情绪,再引导孩子说出具体原因,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2.“听起来你对新学期有点紧张,又有些害怕,这很正常。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点评:将情绪正常化,传递共同面对的支持信号。)

●场景二:当孩子出现失眠、肚子痛等身体不适时

错误方式:

1.“你别又给我装病啊,就是为了不想上学!”(点评:武断地指责和贴标签,会让孩子感到委屈和孤立无援,甚至真的加重身体不适。)

2.“没事,睡一觉就好了。”(点评:轻描淡写,忽略了焦虑情绪引发躯体反应的严重性。)

正确的打开方式:

1.“宝贝肚子不舒服吗?来,我们先放松一下。我们试试深呼吸会不会好一点?”(点评:先表达关心,再将身体不适与情绪联系起来,并提供简单的缓解方法,让孩子感到被关怀和有掌控感。)

2.“我看到了,你的身体正在用它的方式告诉你‘我有点紧张’。我们来听听它想说什么。”(点评:用形象化的方式解读身体信号,帮助孩子理解身心联系,而不是对抗身体。)

●场景三:当孩子担心成绩、交不到朋友时

错误方式:

1.“你假期光玩了,现在知道担心成绩了?”(点评:翻旧账、讽刺挖苦,除了增加孩子的内疚和压力,毫无益处。)

2.“别担心,你只要好好学习,成绩肯定没问题!”(点评:空洞的安慰,没有解决任何实际担忧,反而可能让孩子觉得“如果考不好就是我不够努力”。)

正确方式:

1.“你希望自己能学得更好,这说明你很有上进心。让我们看看从哪里开始入手更容易?”(点评:先肯定其积极动机,然后将巨大的“成绩”压力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小步骤。)

2.“交新朋友是有点挑战。还记得你以前是怎么认识××的吗?你当时做得很好。”(点评:认可孩子,并通过回忆过去的成功经验,帮助孩子找到自信和方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