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那曲市比如县,海拔4000米。
8月24日的街头,“热烈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标语,格外喜庆。上午,比如县人民医院的手术室内,一台“特殊”的手术,正在紧张进行。
手术室内,南少奎教授正在使用机器人做手术。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知名骨科专家南少奎主刀,他的“助手”来自深圳,是一台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由元化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手术室内,仪器运转声与机器人操作声交织;手术室外,通过网络实时连线的1.4万名全国骨科临床专家全程观摩学习。
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特写。
中午12时许,当机器人助手在南少奎教授的操控下完成最后一个精准动作后,这场海拔最高的机器人辅助单髁手术宣告成功——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在“深圳创新”的帮助下,70岁藏族老人晋美膝关节重获新生!这场跨越大半个中国、海拔落差数千米的多地协同手术,不仅是西藏县级医院首次开展机器人辅助单髁手术,也是青藏高原地区的首例同类手术。
机器人辅助医生手术直播现场画面。
手术结束后,南少奎教授接受了见证手术全过程的读特记者采访。在他身旁,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刚刚经历了2个小时的极限考验。
“在这里,呼吸都挺困难的,但机器人发挥很稳定,完全不受环境影响。”南少奎教授感慨说,在含氧量不足平原50%的手术室里,机器人的机械臂始终稳如磐石,亚毫米级的操作精度分毫不差,“亚毫米级精度,是医生徒手操作难以企及的,特别是在高原环境下,0.5毫米可能就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
“机器人最让人惊叹的是它能智能规划最优手术路径,”南少奎指着屏幕上依然亮着的三维骨骼模型图说,“特别是在高原环境下,医生缺氧容易疲劳,传统手术主要依赖医生经验和术中扫描影像,存在手术精度低、风险高、创伤大、恢复慢等问题;有了手术机器人的辅助,协助医生提高手术精度、减少创伤、降低术后感染等。”
术前,南少奎教授团队探讨患者情况。
术前,患者对南少奎教授团队和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表示充分信任。
据了解,这台协助南少奎教授完成手术的机器人,能应对低温、低压、低氧的极端环境,自2023年在西藏开展首例手术以来,已在当地成功辅助完成近百台骨科手术,成为雪域高原医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智能战友”。
“患者术后状态稳定,预计次日即可下床行走。”随着患者麻醉苏醒,南少奎宣布好消息。
比如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尹纯佑感慨道:“这样的高技术手术能够在我们县级医院完成,以前想都不敢想。感谢深圳,为高原地区的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术后不久,老人便可借助工具站立。
据悉,这是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科技志愿服务行首次进入西藏。参与手术的专家表示,此次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实现了从技术追赶到局部领跑的跨越,为高原和高寒地区医疗服务的提升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读特记者了解到,此次手术患者使用机器人免费。
“深圳和西藏心连着心!”参与技术保障和手术的专家如是说。
编辑 周梦璇 审读 伊诺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郑蔚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