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答卷④ | 港中大(深圳):建设高水平大学 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
2020-10-13 21:47
收录于专题:深圳答卷

港中大(深圳)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十二五”以来,深圳紧紧抓住国家“双一流”和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机遇,高等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而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吸引了不少国内外顶尖知名院校入驻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便是其中之一。

梧桐树下听凤鸣,神仙湖畔论古今。身肩“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的重任,以国际化的教学氛围、中英并重的教学环境、书院制传统、通识教育、新型交叉学科设置和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经过6年发展,港中大(深圳)不断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输送着一批又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中华传统素养且具社会担当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作为“人才聚宝盆”的港中大(深圳),正将人才第一资源转为创新第一动力,继续追求卓越的教学与研究水平,致力于发展成为享誉世界的一流学府。

以培养未来人才为目标打造一流大学

从一片荒芜的草地和几幢破旧厂房改造的启动校区起步,如今,港中大(深圳)已拥有5大学院、4个书院、6大研究院,其中有3个以诺贝尔奖得主领衔的研究院,17个本科生专业、18个研究生专业,与100多所世界名校展开的深度合作项目超180个。2020年,港中大(深圳)招生录取分数线已连续5年位居广东省第一。

走进港中大(深圳)的校园,人们会被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和美丽的校园环境吸引。港中大(深圳)的一期校园分为上园、中园、下园三个部分,上园主要包括学勤书院、思廷书院、祥波书院、教职员宿舍、服务中心、健身房、室外网球场和篮球场等配套设施。中园为绿化区域,设有机动车道及绿道,连通上下园。下园设有教学楼、图书馆(启动区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涂辉龙楼(实验楼)、行政楼、逸夫国际会议中心、学生中心、逸夫书院和室内体育馆。校园空间与建筑既彰显了中国元素又体现了西方韵味,校园设计贯彻了“山、林、院”的空间组织理念,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味自由的学术文化。

“刚办学时,香港朋友问我,办这样一所大学,对香港有什么好处;深圳朋友问我,对深圳有什么好处。我告诉他们,创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虽然辛苦,但要看得远,因为这所大学是在为大湾区20年后的发展培养人才。”港中大(深圳)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教授说。

2012年,教育部批准由香港中文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按合作办学形式筹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14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启动在内地进行本科、硕士、博士的学生培养体系;2018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入选高等教育重点学科建设高校。2019年,深圳市政府、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签署了合作协议,将共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为大湾区培养国际化医学人才,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创新。这所医学院将进行本硕博培养,同时还将在深圳设置两家附属医院、一家直属医院。徐扬生表示,创办医学院的意义在于可以整合大湾区的医疗和教育资源,成为大湾区在教育和医疗领域合作领域的典范。

而仅仅过了一年,2020年8月,港中大(深圳)开始组建深圳音乐学院。对音乐学院的组建,徐扬生教授有着另一番期待:“组建深圳音乐学院不仅对深圳市的文化艺术,而且对我们学校的发展也是非常有益的,我们希望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的艺术熏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能力,开拓交叉型学术研究。”

以创新驱动为指引促进产学研融合

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责任,同样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基础研究的战略科研力量。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以创新驱动为指引,以粤港澳大湾区需求为导向,以高水平团队和研究平台为建设核心,以高质量科研服务为根本,开拓进取、务实创新、推动学校科研发展。

据了解,港中大(深圳)的前沿科学研究领域涵盖了国家与大湾区地区的新兴产业和高新科技发展方向,包括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大数据与数据科学、未来网络、类脑研究、生物医药、生物信息、先进材料、芯片技术、智慧城市、制药、国际金融、物流、区块链等。在生物信息学、新材料和能源科学、国际金融、制药和精准医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领域已组建世界级专家队伍,正在面向国家及珠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打造国际化科技创新平台。同时,该校还组建了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未来智联网络研究院、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等国际一流的研究平台。

新技术层出不穷,如何将科研成果迅速地应用于实际、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大幅提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徐扬生教授认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不仅要耐得住寂寞,在基础科学研究上有所建树,而且要与当地社会企业密切结合,快速应用研究成果。

据悉,港中大(深圳)已陆续与腾讯、京东、华为等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推进学术前沿研究。依托学校的人才及学术研究优势,联合培养博士生,引进国际高端人才,联合开展研究工作和深度合作。数据科学学院则应当前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发展需求创建,在学术研究以外,已将研究成果广泛应用到社会中。此外,港中大(深圳)大湾区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还作为深港国际科技园开园首批引进的项目之一,将致力于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与转化,并为大湾区科研院所、生物医药企业等提供国际一流的研发及转化平台。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为保障教学质量,港中大(深圳)在全球遴选师资,集聚学术领军人才。港中大(深圳)的师资均来自世界知名大学,在学术研究、教学、管理方面均具有丰富经验。截至9月底,学校已引进世界知名学者360多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4位,图灵奖得主2位,国内外院士17位,国家级专家人才40余人,省市区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400余人。引进的教师100%具有在国际一流大学执教或学习研究经验。

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助力学子站上更高舞台

6年前,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280名本科学子走进神仙湖畔的港中大(深圳);经过6年的发展,大学目前已经培养三届本科毕业生,四届硕士研究生毕业生,第一届博士研究生也即将毕业。截至2020年5月中旬的就业数据统计,该校约84%的本科毕业生选择攻读世界知名大学的硕士或博士学位,毕业生升入世界顶尖大学的比例一直位于国内大学前列,约16%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就业,获得了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录用通知。其中,超七成毕业生将粤港澳大湾区视为就业地首选。扎实的学科基础,宽广的国际视野,每到毕业季,光芒愈熠的优秀学子,都让港中大(深圳)更显光华。

“结合传统与现代 融会中国与西方”是该校的办学使命。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充分考虑世界学科发展趋势,重点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大学科”办学。在课程教学特色方面,港中大(深圳)强调学生在校期间不只专攻单一领域或专业学科,须同时得到全方位的教育体验,以增加在事业发展中的竞争力。学校课程采用学分制度,设有大学核心课程(语言类、信息技术、体育与教育类、通识教育类),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结合国际学科发展趋势,强调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着重培养粤港澳大湾区及国家紧缺人才。

“中西合璧,古今通会,文理融合”是该校的教学理念,为此,港中大(深圳)十分注重国际交流和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这里的学生不仅要走进实验室,开展科研探索;走进全球名企,在实践中锤炼竞争力;还会将足迹遍布全球,在世界知名大学进行本科期间的交流交换学习。截至9月底,与港中大(深圳)开展实质性交流与合作的境外名校伙伴数量达到106所,遍布世界29个国家和地区,各类国际合作项目超过180个,学生中具有境外学习经历的比例超过60%,在国内高校中名列前茅。

短短6年时间,港中大(深圳)的学生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炙手可热的学生源于该校精心的培养。港中大(深圳)的人才培养离不开“3位导师”。学术导师,入学后每位同学会在学院的组织下被分配一名学术导师,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为学业规划以及职业发展提供经验分享;生活导师,书院每层楼都会配一位书院导师,为学生提供生活上的指导,贴近学生日常动态,提供更细微、 具体、个性化指导;校外导师,通过邀请职场中有教育情怀的资深精英为学生提供经验分享和职业指导,提升学生职场竞争力。

“如果说,40年前,深圳被时代赋予了不凡的使命,那么今天,深圳正再次面临着这样的时刻,等待我们的是,更加宏伟的蓝图和更令人振奋的事业。”徐扬生教授说。 博文约礼,放飞梦想,奔赴未来。在特区的新征程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继续追求卓越的教学与研究水平,为中国培养国际化的创新型人才,为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带来属于下一代的创新力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