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本地疫情近日明显反弹,不明源头个案不绝,群组爆疫使人忧。有人言,第三波疫情还未平,第四波大军已压境,疫情反覆挑战防御心理。港府会否再收紧防疫措施?恢复正常生活要待何时?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早前总结抗疫时曾表示,已准备好与病毒打持久战,希望做到张弛有度,她以“三人拔河”来形容在调整抗疫措施,须平衡公共卫生、经济影响和市民接受程度。
行政会议召集人陈智思日前接受本报专访时指出,防疫不能“一刀切”地关闭场所,要聚焦在爆发疫情的处所采取防疫措施。他直言,政府经历数月抗疫后已学懂防疫措施要在“收与放之间掌握平衡”,达到“防疫之余又可维持经济”的效果。
香港战“疫”近九个月,整体来看,疫情上半年较为平稳,1月至6月共有1200多宗确诊病例。但7月初爆发的第三波疫情形势严峻,每日确诊数字居高不下,7月和8月两月新增3500多宗确诊病例。面对来势汹汹的第三波疫情,港府数度收紧防疫措施,加大病毒检测力度,增设隔离设施,寻求中央政府协助,旨在迅速管控疫情,尽可能切断传播链。事实证明,抗疫措施成效明显,确诊数高位回落,随着疫情缓和,社交距离措施放宽,市民陆续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商业活动逐步恢复,学校亦分阶段复课。
不能“一刀切”关闭场所
但是,抗疫不容松懈,正如林郑月娥总结时所言,特区政府将贯彻 “Suppress and Lift”防疫抗疫策略,希望做到张弛有度。但“张弛有度”不等于松懈,在有效疫苗未出现和广泛应用前,仍须提高警觉,随时准备迅速应变。她坦言,防疫须平衡公共卫生、经济影响和市民接受程度。这是知易行难的事,不是简单科学计算,而是需要考虑各项因素后作出果断决定。港府多次提醒市民在恢复社交及经济活动时,要继续保持警觉,切勿松懈,避免疫情再次在社区内爆发,令抗疫努力付诸流水。
经过数月的经验总结,本港目前已加强装备,有利于全力应对新一轮疫情。行政会议召集人陈智思接受采访时表示,政府经历数月抗疫后,已学懂防疫措施要在“收与放之间掌握平衡”,达到“防疫之余又可维持经济”的效果。他坦言,要争取“零确诊”殊不容易,大家要与疫情共同生活,例如展览及表演行业,可否采取防控措施保障市民之余,也可令上述行业复苏。
本月伊始,疫情响起警号——10月2日至8日录得64例个案当中,29例为输入及有关连个案,35例为本地及有关连个案,本地个案占55%,比上周20%有显著回升。连续10日有源头不明个案,10月2日至8日不明源头个案占19%。酒吧、酒店、老人院舍等处所轮流爆疫,情况不容乐观。
虽然坊间有声音指,政府应关闭酒店及食肆等高风险场所,防止疫情扩散,但陈智思坦言,不能“一刀切”地关闭场所,应聚焦在爆发疫情的处所采取防疫措施,关闭爆发疫情的处所。他估计,未来一段时间,不同处所会间歇地关闭。为防止疫情扩散,政府已经在疫情较严重的地区,如湾仔、九龙城及尖沙咀等设临时检测中心,同时在兰桂坊、湾仔酒吧区用流动车辆及人员派样本樽。
疫情影响远超沙士及金融危机
疫情过后,重启经济亦是一大重点。为了协助市民和企业渡过难关,特区政府推出第三轮防疫抗疫基金和其他支援纾困措施,共计约240亿港元。加上前两轮防疫抗疫基金措施、财政预算案措施等,特区政府财政支出逾3000亿港元,占本地生产总值约11%,支援规模之大史无前例。
香港经济能否如2003年“沙士”后出现“V型反弹”?陈智思慨叹,今次疫情危机影响远比2003年“沙士”及历次金融危机为阔,“原本期望疫情过后会出现‘V型反弹’,奈何‘V’反弹的起点未知何时出现!”陈智思坦言,“以往(的危机)只影响一、两个行业,但今次是全面性”,即使疫情过去,经济重整期需时多久,没人说得准,不是简单有了疫苗就可解决。
对于旅游业如何重整旗鼓再出发,陈智思认为,现在内地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已经出现很大改变,“非单纯卖货便可吸引他们”,访港旅客也已经出现结构改变。资料显示,2010年跟团旅客比例仍高达10%以上,惟在过去10年期间,整体趋势已呈现下跌趋势;及至2019年,跟团旅客仅有3%。
陷于困境的旅业正在展开自救,旅发局日前宣布,重启因疫情延迟推出的“赏你游香港”计划,同时刺激本地消费和旅游。更重要的,此举或是促进本地旅游业转型的开端,可能激发疫情下旅游业的新气象。此外,旅发局与香港质量保证局(HKQAA)合作,在咨询旅游相关业界后,决定推出统一的卫生防疫指引,有助公众识别。为减低业界负担,旅发局将全额资助合资格企业参与计划的申请费用。
编辑 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