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吴蕾
8月15日,在深圳交易集团,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深圳赛区执委会联合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举办碳中和专场捐赠活动。多家企业代表郑重递交10万吨碳资产凭证,刷新了大型赛事碳中和捐赠的纪录。这10万吨碳资产,将专项用于抵消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深圳赛区所产生的碳排放。
值得一提的是,十五运会深圳赛区的绿色低碳实践,整体体现了“减排优先、科学核算、抵消达标”的原则,它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技术或环节,而是涵盖了能源供应、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运营管理、碳抵消和公众参与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绿色办赛体系。十五运会深圳赛区正用前沿科技和坚实行动证明:大型体育赛事可与生态责任完美相融。
办赛场馆“绿色化”
根据数据,十五运会深圳赛区所有赛事场馆均实现100%绿电供应。在深圳赛区核心场馆,中国石油在粤最大容量规模的光储超充场站已于近日正式落成。该场站采用“光储充放”四位一体的创新模式,将为全运会期间新能源接驳车提供超充保障。据介绍,场站采用光伏车棚与储能系统协同运行的方式,光伏装机容量峰值为243千瓦,年均发电量预计为21.9万千瓦时,设有90个智能充电车位,单枪600千瓦液冷超充输出,配备430千瓦时储能系统,适用于各类新能源车型,年服务新能源车约17万台次,每年减少碳排放约140吨。同时,4个“近零碳”场馆镶嵌于赛区版图。这些场馆不仅在设计建造中融入全生命周期低碳理念,更在运营中实现碳排放的极限压缩。
而深圳的阳光,正经过赛区场馆铺设的光伏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龙华文体中心屋顶铺设373.52kWp分布式光伏,配套430kW储能设施,可满足场馆日常用电。深圳湾体育中心则通过“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将873kWp光伏组件融入建筑立面,让建筑从“耗电户”变身“发电站”。
此外,深圳银湖会议中心作为接待场所,通过绿色升级改造,碳排放总量下降40%以上,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8%。
降碳减排“全民化”
打开深圳“零碳全运”小程序,一个全民参与的减碳新世界跃入眼帘。观众可选择乘坐地铁、公交等低碳方式观赛,小程序精准计算其减排量;参与线上互动答题获取“碳积分”;甚至可以直接扫码,为赛事碳中和捐赠一份心意……
据介绍,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要求从场馆建材到产品使用都尽量打上“碳标签”,支持赛事碳中和,而这也将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史上“最绿”的运动会。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不仅要比拼奖牌,还要比拼‘含绿量’。”
8月15日的“碳中和”专场捐赠活动,正是深圳赛区硬核减排成效的一次集中检验与升华。企业捐赠的10万吨碳资产种类多元,覆盖林业碳汇、可再生能源项目减排量等,其来源可靠、过程透明、质量过硬。它们将与深圳赛区自身努力实现的减排量一起,经专业机构核算与权威机构认证后,共同用于中和赛事无法避免的碳排放,最终实现深圳赛区赛事筹备与运行全过程碳中和的庄严承诺。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这10万吨碳资产,是深圳企业社会责任与绿色担当的生动体现。它极大地充实了赛区碳中和的资源池,为最终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坚实保障。”
核算工作“标准化”
打造“碳中和”赛事,既是十五运会组委会面向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深圳赛区的核心办赛目标。目前,深圳赛区已成立了环境质量保障专班,由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牵头专班工作,通过“碳减排-碳核算-碳抵消”三位一体的路径稳步推进碳中和落地。
科学、精准、规范的碳核算工作是确保碳中和目标真实可靠、过程可追溯的关键数据基石,对兑现绿色承诺至关重要。7月23日,由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深圳赛区执委会、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联合指导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专题培训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举办。培训按照深圳市发布的《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深圳赛区赛事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要求,围绕深圳赛区赛事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开展系统性讲解,来自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碳中和技术研究院的三位专家分别就核算规则解读、关键排放源数据采集规范、数字化平台操作等进行深度解析。培训会还要求各单位明确数据报送统筹负责人、确保赛事结束后及时报送数据、严格保证佐证材料完整、真实、可追溯,坚决杜绝数据缺漏与滞后,保障核算工作高效推进。
以此次培训为起点,深圳赛区将持续践行“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赛理念,扎实推进赛事碳核算工作科学、严谨、有序开展,通过可验证、可审计的碳核算实践为全国大型赛事活动碳中和目标提供标准化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