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香港客人在我这里买30多年菜了,他说他的餐馆在经营就一直在我这边买!”8月18日,深圳罗湖东门市场的德记养生野菜档主马坚德笑说。
东门市场是深圳历史最为悠久的菜肉市场,可追溯到明朝中期的集市,几经变迁,1985年在东门初成规模,一晃就迎来40年了。
40年间,数百档主“忠诚”不二,跟着东门市场的更新迭代,执着售卖蔬菜、海鲜、干货、腊肠、猪肉等各类菜品,而周边买菜客人亦“忠诚有加”,说起来,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客人和店铺老板、摊档主“双向奔赴”的故事一箩筐。
42岁闯深圳 儿子也来接班30多年了
广东潮阳人马坤林今年79岁了,他精神矍铄,和穿着印花裙的老伴一起守在“德记养生野菜”档口,两人都笑眯眯的,熟稔应对来往询问的客人。他们的儿子马坚德在外进货,儿媳在旁忙碌,把一小盆一小盆的野菜摆放得整齐有序、干净清爽。
马坤林说自己属于人到中年闯深圳,42岁那年,就是1988年,离家外出谋生,提着一点点衣服直接来到深圳东门,最早就在附近进点蔬菜,在南塘街摆地摊。
“我那时候真是一个人来的,没有老乡带着,人生地不熟,过了几天吃不饱的日子,看就卖菜这个生意好做,就开始了。”后来政府部门请摊贩们转移到湖贝路一侧路边,搭起一个个简易上盖铁皮的摊档,再到1985年湖贝路建起固定建筑东门市场,亮出“东门市场”的响亮名号。2018年,东门市场迁移至兴湖路的东门中心城后侧,马坤林一路跟随,众多深港熟客也一路跟随,生意越来越稳定。
儿子马坚德20岁时,马坤林把他叫来身边帮忙,“上阵父子兵”,他们当时的普通蔬菜摊生意不错,有很多酒店、餐厅的固定客户。2016年,父子俩选定了“赛道”——专门售卖来自全国各地的养生类野菜,云南、广西、西藏、东北,甚至有从台湾远道而来以及国外引进的罕见养生菜品,把小店铺命名为“德记养生菜”,亮出鲜明品牌。
至今9年来,深圳、香港众多注重生活品质的熟客一直喜欢他们。比如,现今店铺里就有多类型苦瓜(凉瓜),包括台湾白凉瓜、南澳岛珠瓜、珍珠凉瓜、杜阮凉瓜、雷公凿凉瓜等等,还有云南秋茄、云南矮芹菜等,诸多各地养生野菜品种多样。食用这些野菜的好处,马坚德和妻子如数家珍。
“有香港客人在我这里买30多年了,他说他的餐馆不倒闭就一直在我这边买!每隔三天他就自己来或者派人、派车来一趟,微信上选定菜品,转账给我。”马坚德说,“不少香港客人是开私房菜馆的,他们选择很多药用价值很高的养生菜做药膳。”
与深圳客人、香港客人交往的故事,马坚德说起来很是感慨。“早年我们做普通蔬菜,两地的秤是不一样的,我们就十块钱两把、三把地卖给他们,他们也很高兴。有时候他们会带手信过来,水果、香烟经常带,见我就给我一包烟,我就送他们一把菜,大家都很开心。”
靠着一个小档口买车买房送孩子读大学
跟马坚德年龄差不多的徐森经营冰鲜鱼档口,他是广东汕尾人,今年53岁。他的档口略显杂乱,柜台的一整块冰上铺满了红杉鱼、带鱼、海鳝、马鲛鱼、豆腐鱼等。
他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价比较高的是黄花鱼和斗鲳鱼。越大的黄花鱼和斗鲳鱼越值钱,甚至有高达五六千元一条的黄花鱼,有熟客需要比较高级别的海鱼时,他就会特意联系福建那边的渔民留好,迅速发货来深圳。“现在福建的那边海产品非常不错,我经常从那边进货,一般路上一两天时间,泡沫箱就能送来东门。”徐森说。
闲聊中他也感叹,在东门市场守着这个冰鲜鱼档,一晃就30多年了,那些凌晨两三点起床,下午客少的时候在档口底下眯一下,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日子,说起来都是寻常事。辛苦不算什么,他最骄傲的是,守着这个摊档,妻子带着孩子们落户深圳,过上了有房有车的好日子,孩子还考上了不错的大学,未来一片光明。
在经营野山菌档口的43岁的四川人王玉凤看来,初中毕业后来到深圳打工,丈夫同样一穷二白,相识相知组成家庭,走到今天也很满足。
在深圳的获得感、成就感不止来自小家经济状况的好转。她白皮肤、大脸盘,总是未语先笑,亲和力十足。她觉得深圳机会多,一直执着耕耘野山菌这个行业,接触面广,结识了很多不一样的人,工作本身带来了很多快乐。
“别看我这个小档口,我卖的野山菌有的来自云南高山地带、四川藏区,还有人参来自东北,都是空运来的,头一天山民采摘好,第二天深圳市民、香港市民就能来我摊位买到!”王玉凤说。她的客人顾客以熟客居多,采访空隙,不少熟客叫了跑腿来取鲜松茸。
现在是云南产鲜松茸性价比最高的时节,约0.9公斤的一盒鲜松茸售价仅仅在200多元,白白嫩嫩的新鲜竹笙,少见的黑虎掌菌、荔枝菌、老人头、青头菌也非常受欢迎,摊位上,还有褐色的养殖灵芝,一朵朵形状优美,另有不少干野山菌,也是回家煲汤首选。采访时,听她介绍种种超市少见、这里齐全的野山菌以及各种菌类的做法,让人不觉食指大动。
王玉凤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在香港上小学,现在上中学,小儿子在东门附近上小学。因为女儿的香港户口,她频繁来往深港两地,“我认识了很多港籍妈妈,送孩子去上学的时候、开家长会的时候,我会经常带海关允许的一些菌类干货、人参送人,别的港籍妈妈也有买我的东西的。”
深港两地的“双向奔赴”的“菜篮子”
像马坤林、马坚德两代都在坚守“菜篮子”,像徐燕生、王玉凤这样依靠档口营生买车买房供娃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来自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南、湖北等多地,来了就是深圳人,坚持在这一行打拼,一方小天地也成就了各自不一样的人生。在东门市场,像这样的商铺有119家,摊档有602个,在即将迎来45周岁的深圳经济特区,他们的耕耘的故事,一箩筐数不清。
“我们东门市场是深圳最为历史悠久的肉菜市场了,后来布吉农批、罗芳海鲜市场的档承租人都是我们这里去的。”经营东门市场的商户表示。
富宝集团总经理俞正兴表示,东门市场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代中期的深圳墟集市,改革开放之后形成南塘市场,1985年搬迁到兴湖路,并正式更名为“东门市场”。凭借临近口岸和交通便利的优势,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逐步发展成为深圳乃至华南地区重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后来也成为全国十大农贸批发市场之一。
近年来,富宝集团不断推进东门市场外观和内部升级改造,让这个深港两地市民都喜欢的“菜篮子”的购物环境更好。东门市场也是行业内首家安装了全新的中央空调、先进空气净化清新系统和排污系统,并设有冲凉房的新型农贸市场。东门市场内部配备了六台升降机,三台货用电梯(其中一条观光梯),两台客用电梯,各个楼层都有六条消防疏散通道,配有外贸集团大厦地下停车场(负三楼至负一楼共三层)。
对于未来,俞正兴的构想是,将全面优化东门市场整体环境,培育特色品牌,创新消费业态场景,打造留住深圳记忆,链接深港两地年轻人的文化源头、商业潮流、产业活力的新东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