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志强
沙井大街(又称沙井老街)中心区域东侧有一间比较显眼的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黄色二层楼建筑物——沙井冰室,我的旧居就在冰室后面的巷子里。记忆里总有当时冰室的美味和满满的情怀。
当时,我每从家里出去沙井大街,必经过冰室南面侧巷,冰室的日与夜在热闹和宁静之间转换。冰室面积约有300平方米,大门向西对着沙井大街,墙上隔着几个木框雕花玻璃窗,进内是大厅,摆放着四方木台、木椅,再进内,间隔着玻璃的板房里有一台当时的高科技机器制冰机,这机器每到盛夏就唱起“吱吱”的欢乐声,制出一箱箱九支的方条形冰棒及雪球(即雪糕,当时称雪球),这是那时人们炎炎夏日难得一尝的消暑品,再往内就是厨房了,厨房里散发出香喷喷的烧鹅味,在那个物质缺乏的年代,冰棒、雪球和烧鹅香味是何等诱人。
每天清晨,冰室门口侧摆着几种早点,上课的学生和个别赶路人会买个包子或油条、咸煎饼等,这就是一天的早餐了。冰室里的工人阿叔阿姨们此时正在忙着。虽然说是冰室,同时也是餐厅,有中午饭和晚饭,饭以各类小炒及烧鹅饭为主。每当中午,会有个别来公社办事的人在里面食饭,这里也是办完事后的休息点。当时沙井人民公社包括现在的沙井、新桥、福永、福海四个街道办的区域,沙井大街就是中心区域。记得多年前,我与福海街道桥头村的林凤群姐在宝安饮茶聊天时,偶尔谈到沙井大街及沙井冰室,我说我家就在冰室后面,她说我好幸福,在镇上生活。然而,因母亲管得严,不准我们三兄弟在冰室外驻足看人食饭,每当我经过冰室南侧巷回家只匆匆而过,但偶尔也会瞄一眼。入夜了,我的快乐时光也来了,尤其是在仲夏夜,晚饭后,我和玩伴陈喜群、陈柳仙等人会来到冰室巷口,这时制冰机仍工作着,发出吱吱的声响,我隔着窗口看那台冒着水汽的制冰机,里面有两三个年轻工人不停地在制作冰棒和雪球,而窗口下的排水沟口流着暖暖的温水,陈喜群、陈柳仙等人在排水沟口拾起流出来的冰棒棒条,做着各种玩具图案,类似现在的切积木,稍后,我又走到冰室大门前大街溜达。
晚上的沙井大街,大部分门市店铺已关门了,街道上疏落着几盏微微亮的白炽灯,唯独冰室最明亮,它里面的灯光是一排排的日光灯,村巷内少部分人家点15瓦的灯泡,而我家仍点着煤油灯照明,此时冰室显得特别明亮,里面坐着从各村乡慕名而来的客人,在盛夏宁静中享受着雪球和冰棒的凉快。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沙井冰室就这样迎来送往地运营着,之后,它迎来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大潮,经过几度变迁,现在是由老知青荣叔经营的沙井老字号缸瓦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