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公益救援队队长石欣:共建文明安全美好的深圳

深圳特区报记者 关炜瀛
08-18 22:4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开放包容、尊重创新,深圳是独一无二的。”来深33年,深圳公益救援队队长石欣见证了深圳城市面貌的巨变,在深圳的山野中找到了能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公益救援事业。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钢 摄

敢于尝试,放弃工作分配“闯”深圳

“看到这些人的精神面貌,我感觉他们像来自另一个天地,我就想来深圳看一看,到深圳闯一闯。”1992年,即将大学毕业的石欣应同学邀约到广东游玩,在广州火车站下车时,刚好遇到一趟深圳到广州的列车到站。从车上下来的人衣着新潮、朝气蓬勃,让在内地长大的石欣大受震撼。

这次旅行改变了石欣的人生。他放弃了毕业分配的好工作,从一个大学生变成没有编制身份的“深漂”。“来到深圳,我觉得所有的事情都是新鲜的,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与令人兴奋的新鲜感同时存在的,是从零开始的生活压力。石欣回忆,刚来时到处找工作换工作,好长一段时间后才安顿下来。

好在深圳机会多,工作生活开始步入正轨,石欣还培养起登山的爱好,逐渐成为户外运动圈的佼佼者。2003年,石欣开始参与寻找迷路登山者的救援行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在深圳登山户外运动协会的组织下,石欣与伙伴赶赴灾区支援。这次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组建专业队伍的必要性:“救援关乎生命,如果做得不够专业,很可能不仅无法完成救助,甚至还会对他人造成伤害。”2008年,深圳公益救援队的前身——深圳山地救援队经市体育局批复成立,石欣任队长。

深圳公益救援队供图

乐于奉献,志愿服务收获精神满足

经过十多年发展,石欣和伙伴们建起的这支救援力量已从单一的山地救援队成长为综合型救援队,下设6支专业队伍,共有志愿者近3000人。

以“传播安全理念,志愿服务社会”为宗旨,深圳公益救援队及时响应深圳及周边地区山野水域的搜救需求,为大型活动提供应急保障,也出现在台风、水灾、地震等灾害现场,行动足迹远达省外乃至国外。平时,石欣和队友们把业余时间投入到救援技能学习训练、为公众普及安全应急知识中;遇到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救援队及时关注研判,如确定开展行动,参与队员就要向工作单位请假,向家人“申请”,有时还需自行承担部分费用。“为社会作出贡献所带来的精神满足感,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石欣说。

救援队的成长壮大与发挥作用,也离不开深圳这座城市的长期赋能。“比如今年3月缅甸地震救灾行动,我们得到了很多支持。”石欣说,救援队启程时正值周末,海关检疫部门特地派员赶来迅速为搜救犬办理证明,使搜救犬得以顺利随队前往缅甸,深圳机场、深圳航空也在救援设备的运输方面提供了帮助,“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深圳公共服务部门的运转效率,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善于创新,与城市共成长

“在深圳,无论是六、七十岁还是二、三十岁,人们都有年轻的心态,乐于学习新鲜事物,拥有创新创造的勇气和动力。”石欣说,深圳的创新氛围深深影响着救援队。

“我们在2009年开发了内地首个山地救援课程,这是在借鉴欧美、港台经验案例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融合创新而形成的,后来通过了中国登山协会专家认证向全国推广。”石欣说。救援队拥有许多“首创”“首个”:2010年,全国首家引入国际野外医学协会课程;2013年10月,与大鹏南澳派出所合作,在深圳东西冲海岸线建立了户外安全标距柱系统,极大降低了该线路的户外救援出警率,这是户外安全标距柱在内地的首个应用案例;2025年,成为全国首支获得建筑物倒塌搜救1级、山地搜救1级认证的社会应急力量……

与城市共成长,多年来石欣和救援队收获的荣誉不计其数。今年,石欣成为深圳首位见义勇为类别的全国道德模范,深圳公益救援队获评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对此,石欣提醒自己和团队不断自省:“我们需要不断地检视自己是否还保有敢闯敢试、敢于创新的精神状态,不能躺在过往的成绩单上自满。”

谈到救援队未来计划,石欣表示,一方面要继续苦练本领,在国家和人民需要时挺身而出;另一方面,希望更深入地扎根社区,协助建起基层应急志愿者队伍,遇到突发事件,群众身边的社会应急力量就能第一时间科学处置,“掌握应急知识,在关键时刻人人都勇于出手,我们的城市才会更加文明、安全、美好。这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终审 余晓泽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关炜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