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承千年韵,种梦向光明。近日,“光明少年诗词大会(第三季)”初赛在光明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四楼报告厅拉开帷幕,300名光明少年展开激烈角逐,最终60名优秀选手晋级复赛,其中14人斩获满分。
本次活动由中共深圳市光明区委宣传部、深圳市光明区教育局联合主办,深圳市光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华文化复兴书院协办,深圳市爱诗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初赛采用 “单人面试”形式,通过1分钟自我介绍、9道诗词联句题和1道问答题,检验选手的诗词储备与文学素养。
值得一提的是,林逸轩与林逸轲、苏仁锦与苏仁程这两对兄弟在赛场上表现尤为突出,面对三个环节的考核,他们信心十足、对答如流,轻松拿下满分,给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
6岁的林逸轲就读于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小学(光明)一年级,他热爱踢足球和练习中国武术。谈及最喜欢的诗人,他认真答道:“我最爱李白,他游山玩水、纵情诗酒,非常潇洒。‘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不管遭遇什么,他总能活得敞亮带劲儿!” 据了解,林逸轲在粤港澳大湾区朗诵艺术节中活用平日积累的古诗,最终斩获金奖。身为业余选手却摘得桂冠,他妈妈表示,这份成绩得益于他对古诗朗诵的热爱。
11岁的哥哥林逸轩在该校五年级就读,他喜欢踢足球、打乒乓球和下棋。林逸轩最敬佩杜甫:“杜甫亲历安史之乱,即便颠沛流离、饱经沧桑,他也始终没有停笔。既记录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不公,也书写了‘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博大胸怀。 在个人命运与时代苦难交织的困境里,他依然能创作出那么多深刻反映现实、饱含人文关怀的杰作,这份才华与情怀令人动容。”
兄弟二人的诗词启蒙源于家庭浸润。“孩子自幼开始接触诗词,从一些简单的诗句起步,后来他们渐渐长大,一家人便常常比赛背诗、乐在其中,登山散步时还会比拼‘见景吟诗’。”林逸轩和林逸轲的妈妈分享道,“孩子每记住一首诗、每说出应景的妙句,都能收获满满的成就感,我们也会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由于日复一日的坚持,哥哥不仅在诗词量上远超同学,也在记忆力上显现优势。更难得的是,哥哥还会主动阅读诗人自传,弟弟也在潜移默化中打下基础。”
来自理创实验学校三年级的苏仁锦热爱阅读与绘画。他告诉评委,自己喜欢李白诗歌,偏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以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
哥哥苏仁程就读于光明区马田小学五年级,喜欢阅读与书法。他最欣赏苏轼,言语中充满敬意:“苏轼一生跌宕起伏,被贬数次却从不怨天尤人。被贬惠州时还能写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样的千古佳句,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苏家兄弟的家庭诗词教育充满生活气息。苏仁锦和苏仁程的妈妈表示,培养孩子对诗词的兴趣,关键在于把诗词融入日常生活,让孩子在自然中感受韵律之美。“我们在春天看柳树时背‘碧玉妆成一树高’,雨后散步时讨论‘天街小雨润如酥’,中秋分月饼时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们的妈妈笑着说,她经常在厨房做饭时大声背诗,孩子耳濡目染,便爱上了诗词。“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和诗词对话的方式,我们的经验是:少些目的性,多些生活气;少些考核,多些玩味。”她还认为,诗词不是学习任务,而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另一双眼睛。
两对兄弟用实力证明,诗词并非遥不可及的经典,而是可融入生活、可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赛后,承办方爱诗家负责人刘建彪表示:“从亲子间诗词互动到兄弟俩锋芒初绽,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传承的生动样本。这些少年以诗为友,正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据悉,“光明少年诗词大会(第三季)”自5月16日正式启动,吸引了近2.4万名光明区中小学生报名参与。本季诗词大会设置了海选、初赛、复赛、半决赛、网络投票、决赛暨颁奖典礼等环节,旨在为光明区青少年搭建展现诗才的舞台,助力光明区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成长为精神蓬勃向上的新时代少年。
由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李斌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