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动传统文化舞台活化!广州大剧院 “水磨新调 南昆美学岭南文化周”开启

深圳特区政驻穗记者 陈行 通讯员 姚惠
08-12 15:4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大湾区观众:新的文化活动来了!

8月12日至17日,广州大剧院将与江苏省昆剧院联合举办 “水磨新调 南昆美学岭南文化周” 主题活动,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内涵,为大湾区观众带来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艺盛宴。此次主题活动,也是广州大剧院在推广传统文化道路上的又一次积极探索。

据悉,其将通过演出、讲座、展览等,多维度展现 600 年昆曲的雅韵传承与时代新生,更联动广东省粤剧院、广州艺术博物院、花城出版社、南国书香节等颇具地域文化代表性的机构与品牌,以舞台演出为引、跨界融合为径,探索非遗文化活化新思路,并推动江苏和广东在艺术创作、文旅融合等领域交流合作。

8月14日,广州大剧院将联合广州艺术博物院、江苏省昆剧院、广东省粤剧院,共同举办 “艺博美遇:篆刻、昆曲与粤剧” 跨界艺术专场。三大非遗文化 —— 篆刻、昆曲与粤剧的首度同台,呈现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碰撞。昆曲、粤剧与金石篆刻(西泠印社),三者均荣登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且一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值得期待的是,江苏省昆剧院的艺术家们将现场演绎昆曲经典片段《牡丹亭·惊梦》,以细腻的表演、婉转的唱腔,尽显昆曲典雅之美;广东省粤剧院的艺术家们也将带来《帝女花·香夭》和粤剧大师红线女的代表作《荔枝颂》,用独特的岭南风情,展现粤剧的魅力。两大剧种的艺术家们还将一同参观正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出的西泠印社社藏金石书画精品展,从舞台的传承论至金石的匠心,感受更立体的中华美学。

除了 “艺博美遇” 艺术专场,“水磨新调 南昆美学岭南文化周”主题活动还包括三台昆剧演出和多场艺术普及活动。8月14日至15日,昆剧《宫祭》将在广州大剧院上演,8月16日至17日,两台折子戏专场也将轮番登场,为观众带来《宝剑记・夜奔》《世说新语・索衣》《桃花扇・逢舟》《三岔口》《疗妒羹・题曲》《世说新语・访戴》等经典戏码。

《宫祭》的肃穆苍凉、《宝剑记・夜奔》的孤勇决绝、《世说新语・索衣》的诙谐机趣将唤醒沉睡的戏文;《桃花扇・逢舟》的乱世漂泊、《世说新语・访戴》的名士风流,更将重现昆曲的隽永神韵。而《三岔口》的精彩开打、《疗妒羹・题曲》的婉转情思,则让这门古老艺术绽放出多元魅力。

在艺术普及活动方面,广州大剧院将举办多场讲座和导赏活动,将戏台变身讲台,昆剧名角现场讲演,剖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门道,还将举办昆曲影像及盔帽展,并邀请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多维度解读昆曲艺术的魅力,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昆曲。

广州大剧院还将与花城出版社合作,8月17日在南国书香节上举办 “‘阅动舞台’—— 讲演昆曲 ‘净’的艺术” 活动,通过文学文本视觉化解构 + 表演程式体验化转化 ,打破大众对昆曲“曲高和寡”的刻板认知,在书香节构筑一座连接古籍经典与当代审美的“戏曲桥梁”,结合折子戏《世说新语・索衣》,以《世说新语》为核心载体,融合导赏、演示于一体。

记者了解到,2025年是广州大剧院开业的第15个年头。15年来,戏曲演出一直是广州大剧院不懈推广的艺术形式。其多次承办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典礼、羊城粤剧节等重要文化活动,为传统戏曲的发展搭建重要平台,也将不同地方剧种介绍给大湾区观众,已上演过粤剧、昆曲、越剧、黄梅戏、京剧、柳子戏、锡剧、歌仔戏、秦腔等多个剧种的演出项目。

广州大剧院也致力于上演和制作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剧目。如,广州歌舞剧院的 “岭南三部曲”—— 舞剧《醒・狮》《龙・舟》《英歌》多次在广州大剧院上演;广州大剧院制作的音乐剧《雄狮少年》凭借触动人心的故事情节、动听的音乐旋律以及将醒狮元素与舞台艺术的创新融合,引起广大观众的热烈反响和广泛赞誉。

原创实验剧场《水墨与丝竹的对话》融合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原创、跨界、即兴,展开传统文化艺术的全新演绎。此外,广州大剧院近年来制作的沉浸式喜歌剧系列也巧妙地在西方歌剧中融合鸡公榄、凉茶、广式炖汤等本地民俗元素,让传统民俗文化以更多元化、年轻化的方式传播,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院,且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广州大剧院供图)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政驻穗记者 陈行 通讯员 姚惠)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