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例研究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范式创新|理论周刊

宋宗宏
08-11 11:4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强调要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增强理论阐释的解释力、说服力与认同力,助力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社科理论界肩负的重要使命。要以案例研究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范式创新,开辟理论研究阐释新路径,为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注入新活力。

案例研究历史悠久、优势独特

案例研究法最初起源于法学与医学领域的实践应用,进入20世纪以来,相继拓展至经济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并逐步在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及历史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历经数百年的方法论积淀,案例研究法已形成相对成熟完备的工具方法与规范化操作程序,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展现出独到的解释力与适应性。通过纵向考察、跟踪研究、横向审视个案的发展变化过程,能够获得其他研究手段所不能获得的数据、经验知识,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规律性认识,发展出新的概念范畴、解释框架和理论体系。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不乏围绕典型案例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一般性理论认识的例子。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选择处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寻乌这个代表性案例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了城市商业、土地分配等情况,为制定正确对待城市贫民和商业资产阶级的政策、确立土地分配中限制富农的“抽肥补瘦”原则提供了依据,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思想的发展、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案例研究生动诠释并印证党的创新理论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历史上非常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宏阔的发展变革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实践案例。选取典型实践案例开展研究,深入阐发其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举措、显著成效和经验做法,实现党的创新理论与本地实践有机结合,不仅能将系统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还能让人们直观理解党的创新理论如何在基层落地生根、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在鲜活的现实场景与发展路径中充分彰显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增进人民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比如,浙江余村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关停矿山和水泥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文旅,实现了从“卖石头”到“丽山秀水做文旅”的绿色转型,蹚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的新路子,从实践角度深刻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迥异于西方现代化的生态价值追求,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始终着眼于、出发于、回归于、植根于人民的实践的科学理论。再比如,湖南十八洞村牢记“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的殷殷嘱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山泉水厂、苗绣、劳务经济等当家产业,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脱贫致富的历史性跨越,全景展示了中国精准脱贫攻坚的科学理念与实践路径,彰显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巨大生机和活力。这些案例是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典型范例,蕴含着深刻的实践智慧和丰富的思想方法,充分印证了党的创新理论的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案例研究丰富发展党的创新理论

理论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案例研究以异质性的案例为载体,从实践中提炼理论,是理论创新的重要路径。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时,进行了全面、系统、动态的调查研究,积累了大量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案例研究为马克思的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实证基础,帮助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恩格斯在21个月的详尽调查中,走访了伦敦、曼彻斯特、利兹等十几个城市和乡镇,搜集了大量关于英国工人生活条件和斗争情况的第一手材料,于1845年发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和阶级关系作了全面剖析,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庞大产业后备军的形成、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不断加重的剥削等后果,揭示了资本主义本质及其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大量案例研究中“发现”理论、为理论见解提供坚实实践基础的做法为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要着力推动研究范式创新,从伟大实践与人民群众的智慧中汲取理论营养,深入挖掘和解剖具体实践案例,从地方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凝练深刻道理、深厚学理和深邃哲理,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党的创新理论。

案例研究助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科学认知中国经济社会的经验系统,形成具有强大解释力的概念范畴、命题判断和理论观点。案例研究遵循“观察-洞见-外推”的“发现逻辑”理路,从已知事件或结果出发,探究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过程,挖掘实践背后的理论逻辑,总结提炼出具有推测力、解释力的理解框架和一般性理论观点,从而跳出以西方舶来理论随意裁剪中国特色实践的窠臼。案例研究扎根于特定历史文化情境中的具体实践,能够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成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逻辑起点。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一书以江苏吴江开弦弓村为例,深入分析了该村的地理环境、村民的家庭结构、经济生产方式、财产分配与继承等问题,以个案解剖揭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基本观念,为其创新提出“差序格局”“村落共同体”“绅权与皇权”等概念范畴和理论观点提供了重要启发和经验支撑。新时代各地开展的伟大实践创新,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丰厚沃土和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要立足中国本土实践,自觉继承并发扬光大案例研究这一学术传统,通过调查研究走进群众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新时代全国各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探索出众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典型案例,这些典型案例不仅充分印证了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也为丰富发展党的创新理论提供了丰富素材。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要高度重视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深入挖掘更多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案例,从中提炼标识性概念、标志性范畴、原创性理论,为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作者为广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秦天 二审 温静 三审 甘霖

(作者:宋宗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