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丨以“赛”兴城塑造光明品牌IP

08-11 08:30
摘要

光明新闻评论员 黄国焕

近日,每当夜幕降临,美盈森大厦、科技金融大厦等城市地标纷纷亮起喜迎十五运会的霓虹灯光。从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即将来临,更是一个城区借力赛事实现系统提升的战略布局。今年年初,光明区明确将“办赛事就是办城市”这一理念写入党代会报告、区政府工作报告,着力将十五运会筹备转化为一场提升城市品质、优化治理效能的生动实践。

大型赛事的举办绝非孤立事件,它牵动着城市发展的每一根神经。光明区未雨绸缪,积极“走出去”学习调研,将赛事筹备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从依科学公园(南翼)自然肌理蜿蜒而建的4.6公里马术越野赛道,到对标国际标准的小轮车赛场;从焕然一新、消除安全隐患的金蓢路,到全域推进街区高质量高颜值建设……光明区以办赛事撬动城市升级的支点。当公共空间因赛事而优化、城市界面因盛会而焕新,广大人民群众便是最终受益人。

与此同时,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对承办城区而言,也是一场全方位、高强度的“压力测试”。这场大考,不仅考验硬件——场馆能否如期保质保量竣工,更考验软件——综合治理能力是否足够强大。目前来看,光明区对十五运会的筹备工作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系统思维:高标准场馆全面建成;严格选拔960名核心志愿者,招募1.2万名城市志愿者;构建起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完成场馆AED安装;形成从供应源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方案。这些幕后“看不见”的努力,共同构筑了赛事顺利运行的坚实基础。

更深层的考验,在于“资源转化力”与“可持续性”。赛事带来的城市热度与基础设施升级,能否有效转化为持久的区域发展动能与市民可感的民生福祉?这要求光明区必须超越赛期思维,将赛事筹备深度融入城市长远发展战略,实现“赛时精彩、赛后繁荣”的无缝衔接。光明区拥有曾举办亚足联U20亚洲杯的青少年足球基地、高规格的马术中心等场馆群,为可持续运营提供了硬件支撑。其关键在于建立长效运营机制:推动场馆赛后向全民健身、专业训练、体育旅游等多元功能转化,让“运动之城、活力之城”的IP从赛期延伸至日常。以赛兴城,其“兴”之深远,正在于将赛事红利沉淀为城市永续发展的动能。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