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力民烽火的红色回响【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

08-10 08:48
摘要


□ 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慧丰 张涛 苗佳乐

盛夏的鄂托克草原,日光如金箔般铺满大地,草浪在热风里翻涌成绿色的海洋,空气中浮动着沙蒿与牧草混合的清香。

木凯淖尔镇的山梁上,“桃力民抗日根据地陈列馆”几个红色大字在骄阳下熠熠生辉,远远望去,那尊《三牛拉汽车》的雕塑静静伫立在广场中央,锈红色的金属车身爬满时光的纹路,3头耕牛弓着脊背奋力向前,牛角抵着车辕的弧度里还藏着当年的沙砾,宛如一位沉默的史官,将80多年前的烽火故事凝固成永恒的剪影。

触摸雕塑冰冷的底座,指尖能感受到金属上凹凸的痕迹,每一道沟壑里都嵌着风沙冲刷不去的记忆。

1937年那个夜晚,日军骑兵护送的卡车正停靠在桃力民村的院落里,车斗里的三八式步枪还泛着冷光。时任桃力民自卫军参谋长的韩是今带着6名队员,借着沙丘的阴影摸到院墙下。“轰隆”一声手榴弹炸响,睡梦中的敌人慌乱成一团,来不及开动汽车,仓皇逃回杭锦营盘。第二天清晨,自卫军用3头耕牛拉回了那辆汽车。

硝烟散尽后的清晨,阳光照亮了卡车残骸旁的弹壳,也照亮了桃力民作为抗日枢纽的隐秘脉络。这场奇袭缴获的不仅是一辆卡车,更让这片土地的红色坐标愈发清晰。

展厅里,耕牛拉回鬼子汽车的故事被描绘成一幅图画,正无声诉说着更宏大的叙事。

“瞧这张泛黄的地图。”讲解员王芳的指尖划过展柜里的文物,红漆标注的“桃力民”在地图上如同一枚跳动的火种,80多年前,这里是连接陕甘宁边区与草原的秘密要道。日军进犯鄂尔多斯大草原,目的是进入陕甘宁抗日根据地腹地,而桃力民位于鄂托克旗、乌审旗、杭锦旗交界处,也是日军进犯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的必经之地。

细腻的讲解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烽火连天的记忆闸门——1938年1月,日军指挥伪蒙军500余人踩冰过河占领杭锦旗王府,炮火的阴影笼罩着桃力民。就在这片土地上,共产党人竖起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大旗。

展厅转角处的全息投影正在重现当年的场景:眼看要将日军打退的新三师发起了总攻,背景是滔滔黄河、滚滚硝烟,远处千军万马奔涌而来,与地面塑形中冲向敌人阵地的战士融为一体。耳边传来振奋的冲锋号声和黄河涛声,昏暗的光影中,抗战硝烟穿越历史扑面而来,让人在震撼中重温草原上那一抹最动人的“红色”,仿佛亲身参与了这场大快人心的战斗。

沿着陈列馆后身的道路前行,桃力民小学的青砖教学楼在白杨树下格外醒目。这所始建于1933年的学校,当年曾是中共绥蒙工委开展斗争的秘密据点,如今青砖墙上仿佛还留着“抗日救国”的斑驳字迹,风拂过窗时,隐约能听见穿越时空的琅琅书声。

1956年,桃力民小学的少先队员们怀着赤诚之心,给毛泽东主席和朱德副主席写了一封信,并寄去两条亲手缝制的红领巾。7月16日,全校师生收到了来自中南海的回信 ——中共中央办公厅受毛主席、朱副主席委托,不仅带来了亲切的勉励,还随信寄来两位领导人的6英寸照片各一张。朱德副主席特意赠送给少先队员80余册画报。

时光荏苒,2018年5月18日,桃力民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再次提笔,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他们向总书记汇报了学校的发展变化,讲述了新时代少年传承红色基因的决心。6月13日,全校师生以万分激动的心情收到了国家信访局的回信。

这两封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回信,不仅是对孩子们爱国情怀的肯定,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少年儿童的深切关怀,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信念。

如今,桃力民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展厅内,灯光柔和而明亮,照亮了墙上一幅幅珍贵的照片和一件件承载历史的文物。一个个身着校服的小小红色宣讲员,站姿挺拔,眼神坚定,正饱含深情地给前来参观的弟弟妹妹们讲解校史。他们的声音虽然稚嫩,却充满了力量,将那些红色故事娓娓道来,让每一位聆听者都深受感染。

从当年的秘密据点到如今的红色教育基地,从老一辈的革命先辈到新一代的小小宣讲员,红色的火种在桃力民小学这片沃土上不断传递,生生不息。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孩子们前行的道路,也让这片土地上的红色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暮色四合时,远处的草原上传来夜牧人的歌声,混着风电塔转动的嗡鸣,像一首跨越时空的摇篮曲。红色的火种,正在这片草原上生生不息,照亮走向未来的路。

【相关新闻】

上房瞭一瞭,瞭见个王爱召

——民歌《王爱召》传递守护家园力量

□ 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金咏 张涛 郝鹏

“上房瞭一瞭,瞭见个王爱召,二妹妹捎来一句话,要和喇嘛哥哥交。喇嘛哥哥人才好,花眉生眼秃脑脑,二妹妹怀里旺火火烧,一心要和喇嘛哥哥交……”

这首名为《王爱召》的漫瀚调民歌在鄂尔多斯达拉特旗传唱度极高,可谓家喻户晓。此外,它也被叫作《喇嘛哥哥》《上房瞭一瞭》《瞭见王爱召》,这首歌曲历经百年,仅仅依靠民间的口口相传流传至今。随着年轮的变迁,唱词也在不断更新。

通过歌词可以得知,王爱召曾是多么伟岸高大、引人注目,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眺望到。而当地群众在世代传唱中,好像真的可以看到那座神圣、显赫的王爱召。

那么,曾经鼎盛一时的王爱召,如今何在呢?

7月末,采访组一行从达拉特旗政府所在地树林召镇驱车30公里,来到了位于王爱召镇王爱召村的王爱召遗址前。眼前的遗址却只有一方宽阔的院落,院中杂草丛生,四周是新修的围墙,正面立有一座文保碑,碑身记录着王爱召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兴建,清廷赐名“广慧寺”,后因鄂尔多斯领主博硕克图济农后裔受封郡王,俗称“王爱召”。原有山门、钟鼓楼、四大天王殿等,藏式建筑259间,喇嘛住房282间,居伊克昭盟寺庙之首。1941年毁于战火。通过散落在院中的残砖碎瓦和一两处断壁残垣,仍可窥见这里曾经有过寺庙建筑,可除此之外,其他地方均已是民宅,曾经辉煌的寺庙早已荡然无存。

王爱召的毁灭和日本侵略脱不了干系。这其中的故事还得从“宁夏二马”讲起。

1928年秋,宁夏马鸿宾、马鸿逵在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影响下,率部归顺冯玉祥的国民联军。1929年5月,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军事编遣会议后,宁夏“二马”为保存实力,率部背叛冯玉祥后投靠了蒋介石。1930年中原大战后,马鸿宾部被改编为新编第7师、马鸿逵部被改编为第35师。1933年,宁夏“二马”所属部队奉命对调部队番号,马鸿宾部的新编第7师改称第35师。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党军以马鸿宾部的第35师扩编成第81军,隶属国民革命军第17集团军。马鸿宾任军长,下辖第35师(马鸿宾兼任师长)和独立第35旅,马献文任旅长。该军组成后,驻防在绥西地区。1939年4月,马鸿宾升任第17集团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该军所属部队编制不变。同年秋至1942年初,该军从绥西移防伊克昭盟北部达拉特旗的黄河南岸,主要担任黄河河防的守备任务。

早在1928年,内蒙古地区成立绥远省,并根据地理方位,将绥远省分为绥中、绥北、绥南与绥西4个区域。绥中指归绥以东至察哈尔省的广大地区;绥北指绥远省北部乌兰察布盟一带;绥南一般指黄河以南、陕西省以北地区,主要包括伊克昭盟地区;绥西则指包头以西至宁夏之间的区域。

1937年10月,日军攻占归绥,建立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此时只有绥西、绥南部分地区尚未沦陷,并且战略地位尤为重要。为保卫绥西、绥南地区,1938年至1943年间,宁夏军队与日军进行了长达5年的艰苦作战,在经历了大小无数次战斗、牺牲数千人后,最终将日军阻挡在黄河以北地区,打破了日军占领宁夏、攻占西北、阻断西北国际线的图谋,而其中的绥南抗战就包括这场新民堡-王爱召之战。史料记载,在绥南抗战阶段,宁夏军队担负起将日军阻挡在黄河以北地区的防守任务,为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在当地人口述中了解到,为彻底毁劫王爱召,1939年,日本侵略军曾多次派特务进行过专门调查。1940年夏,日本侵略军在伪蒙古军第4师的配合下,与驻扎在新民堡(今达拉特旗)的马鸿宾第81军发生战斗,败退后的国民党部队移防王爱召,在其附近构筑工事,修建炮楼。

1941年2月9日,驻扎在包头的日军小岛部队,出动80辆卡车的步兵,在坦克车、装甲车、飞机的掩护下,从包头银匠窑子(今包头市青山区青福镇)过黄河直奔王爱召。在距离王爱召不远的西社、刘大营子、东三座茅庵等地,架起重炮,从下午4点开始,对王爱召进行轮番轰炸,国民党军队一直抗击到天黑,却也无法坚守,遂趁夜悄悄向南撤退。次日,日军占领王爱召,赶走了寺庙里喇嘛和周围的百姓,紧接着便开始疯狂抢掠,80多辆大卡车不分昼夜抢运,将召内各种金佛玉像、经卷宝器洗劫一空。

这场洗劫一直持续到18日清晨,日本侵略者开始在召庙各建筑上浇上汽油,在僧房里堆上干草,燃起大火,放火焚烧了王爱召,大火一直烧了半个多月,雄伟壮丽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宗教中心、已存在了300多年的王爱召,就这样变成了一片废墟。

1941年9月,王爱召的大喇嘛曹德纳木化缘、化布施等,筹集资金,在王爱召遗址西侧1公里左右的地方建了一座规模较小的寺庙,并把达拉特旗塔并召的佛像、法器、经卷等移到这里,继续进行宗教活动。令人可惜的是,这座小庙之后一度被毁。

2015年,内蒙古东达集团根据达拉特旗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决定投资重建王爱召,让这个在鄂尔多斯地区影响深远的召庙重现荣光,更要让人们记住那段历史,不要忘记日本帝国主义毁坏民族历史文化、残忍杀害无辜群众的累累罪行。

在距离王爱召遗址不远处便是新建成的“小召”。在相关人员的带领下,采访组一行走进寺内,参观了重建后的诵经堂、大雄宝殿、禅房等建筑,这座新建成的召庙建筑依旧为藏汉结合风格,建造样式参考了历史上的王爱召建造形式。在“小召”的南侧,一座被称为“大召”的更大规模寺院正在建设当中。

“上房瞭一瞭,不见了王爱召。日本鬼子恶火烧,从此瞭不见王爱召。”由于时代更迭变迁,以及不同群众传唱时融入的自身情感与生活感悟,《王爱召》也出现了不同版本。曾经单纯围绕男女爱情的质朴唱词,在日寇侵略的阴霾笼罩后,有了质的升华。当年那场熊熊大火吞噬了王爱召,也烧进了百姓的心窝,它不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是成为凝聚民众、铭记国耻的精神纽带,让每一个听到的人,都能从这质朴却有力的词句里,感受到先辈们对和平的渴望,对被破坏家园的痛心,以及对侵略者永不磨灭的愤慨 。

风吹过草尖,仿佛还能听见1941年的炮火余响。但更多时候,入耳的是学堂里的琅琅书声、是乡野阡陌间的欢声笑语,还有那首经久不衰且婉转悠扬的《王爱召》。它唱出了底层百姓对自由的向往、对和平的渴求,以及对爱情与幸福的坦荡追求与炽热坚守。

过去这片曾被战火灼伤的土地,如今用丰收的喜悦抚慰着过往,那首民歌也已化作守护家园的力量。这里没有硝烟与战火,有的是一代代人对“和平”二字最踏实的注解,守着烟火人间,护着岁月安稳,让希望在这里扎根生长。

来源:今日镇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