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白伞”别乱采,今年已发生野外采食蘑菇中毒案例

深圳晚报记者 吴洁 实习生 杨李
08-06 09:55

深圳晚报

给生活更多创意

摘要

林石狮提醒市民,家中使用的营养土若消毒不彻底,也可能滋生含神经毒素的“黄鬼伞”等毒蘑菇

近段时间,深圳降雨频密,多位市民向深晚记者反映,部分草坪、绿地发现野生毒蘑菇。专家紧急提醒,这些雨后冒头的“精灵”可能暗藏致命毒性,市民切勿因好奇或经验采摘食用,以免造成致命危险。

真菌雨后暴发 毒素堪比毒蛇

近日,市民麦女士向深晚记者反映,她在前海一处公园遛狗时,发现草坪上冒出多个白色蘑菇,菌盖缀有浅褐色鳞片,菌柄中部有明显菌环,疑似有毒蘑菇。

8月5日,深晚记者就此采访了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正高级工程师、省工程中心副主任林石狮。林石狮根据市民提供的照片初步判断,这些白色大蘑菇高度疑似“大青褶伞”。它是华南地区最常见、最易引发食用中毒的真菌,常于雨后形成醒目的“蘑菇圈”。

“大的比一个巴掌还大,看着好看,闻着就是普通蘑菇味。”林石狮解释,其菌体较大(菌盖直径可达5~25厘米),内含神经毒素,危害性堪比某些毒蛇的毒素,即便充分蒸煮也无法破坏,误食后果严重,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高。

无独有偶,市民李女士在龙岗区布吉街道路边也发现了一簇洁白的蘑菇。该蘑菇疑似为燃灯环柄菇属,其菌盖表面光滑,菌褶白色,湿度较大时会分泌液滴。虽然其毒性相对大青褶伞较弱,但误食严重时仍需就医治疗。

已有中毒案例 尚无特效药物

深晚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深圳已发生多起毒蘑菇中毒事件。近日,龙华区疾控中心曾接诊一市民,因将山林中的剧毒“海南歧盖伞”误认为鸡枞菌而采摘食用,出现腹泻、呕吐等中毒症状,幸亏及时就医脱险。

今年3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了一起误食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病1例,死亡1例。

龙华区疾控中心专家表示,毒蘑菇中含有多种毒素,不同种类的毒素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的伤害。目前,没有可以直接判断蘑菇是否有毒的方法,且对于许多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解毒药,治疗难度极大。如果不慎误食了毒蘑菇,市民首先要尽快催吐,并及时就医。

两类人群需重点防范 提高警惕不采不食

林石狮表示,野外蘑菇鉴别极为困难,即使是专家,到了不熟悉的地区,也不敢轻易采食。林石狮特别提醒两类人群需要重点防范:

中老年人:易将深圳毒蘑菇误认为老家可食用的品种,“地方一换,看似一样的白蘑菇可能剧毒无比”;

中小学生:参加自然研学后可能“半懂不懂”,误将本地毒蘑菇(如华南剧毒牛肝菌)当作云南可食牛肝菌采摘。

林石狮提醒市民,家中使用的营养土若消毒不彻底,也可能滋生含神经毒素的“黄鬼伞”等毒蘑菇。林石狮还提到,尽管这些蘑菇有毒,但它们作为自然界中的“分解者”,承担着分解有机物、促进物质循环的重要生态功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试图根除野蘑菇既不现实,也破坏了生态平衡。”市民应提高警惕,做到不采不食,才是关键。

致命鹅膏: 俗称白毒伞,中毒致死率最高的一类毒菌,误食毒菌中毒死亡90%由致命鹅膏所致。集中出现在2月—5月,常在黧蒴树树荫下群生或散生。误食中毒主要症状:呕吐、腹泻、肝损害、肝衰竭等,严重甚至可引起死亡。受访单位供图

欧氏鹅膏: 生长于5月~10月,分布在壳斗科林地上或以壳斗科和松科为主的混交林地上。外观形态与致命鹅膏极为相似,也有“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中下位置),脚上穿靴(菌托)”的特征。误食中毒主要症状:恶心、呕吐、腹泻、急性肾损害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纯黄白鬼伞: 属于有毒的大型蕈菌。此菌表面具有鲜亮的柠檬黄色色彩,便于识别,子实体较小,柠檬黄色。夏秋季在林地、道旁、田野等地上散生或群生。不能食用。误食中毒主要症状:人体肠胃功能造成破坏,导致腹泻、恶心、呕吐等。 林石狮供图

大青褶伞: 生长期为3月—12月,主要集中在6月—10月。生长环境多样,常见于公园、小区草坪、菜地、路边草地荒地、锯末堆、垃圾堆,甚至在家中花盆里。误食中毒主要症状:恶心、呕吐、腹绞痛、腹泻、休克等。 林石狮供图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江晓蚕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吴洁 实习生 杨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