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吴素红 李丹
8月2日,《人民日报》主报头版《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专栏刊发文章,以深圳宝安区沙井街道解决园区员工就餐难为例,报道各地学习教育成效。
作为全市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登上《人民日报》主报头版位置的区,宝安用“一餐热饭”的民生温度,打开了政企协同发展的生动切面——在这片产业沃土上,从智慧食堂的烟火气到企业车间的创新力,从政策红利的精准滴灌到全周期服务的闭环护航,无数“宝安故事”正共同勾勒出最优营商环境的鲜活图景。
助企故事遍地开花:从空间保障到全球拓市的“宝安解法”
根据《人民日报》报道,日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干部在日常走访中了解到,辖区内巨基工业园因配套不完善,员工就餐难。街道随即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推进公共食堂在园区落成。新开业的食堂,日接待量可达到500人次左右,得到园区员工好评。
沙井公共食堂的故事,只是宝安服务企业的一个缩影。在这片拥有95万户商事主体、5万多家制造业企业的热土上,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五星级”服务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当韶音科技因增资扩产面临仓储压力时,石岩街道迅速协调到5300平方米仓储空间,还推动园区减免租金200万元。“这笔钱直接投进了研发,新产品上市速度快了3个月。”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宝安服务的“温度”。
从“上门服务”到“指尖响应”,在宝安,数字化正为服务提速。新安街道在100个工业园区、112个重点楼宇张贴“党企直通车”二维码,企业扫码即可提诉求——简单问题24小时内办结,复杂问题48小时内答复,694件诉求办结率、满意率均达100%。
此外,围绕企业发展高频场景,宝安区梳理推出161项业务主题,涵盖企业开办、工程建设、证照申请等。实现“秒批”294项、“秒报秒批一体化”52项、“不见面审批”699项、“无感申办”328项,并推广延时服务、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提供兜底服务,全方位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和获得感。
为助力企业“拓市场”,宝安区联动湾区国际交流服务中心,聚焦优势产业,精心打造跨境供需精准匹配平台,有效打通“宝安智造”与国际市场的链接通道,显著降低企业跨境合作的信息壁垒与沟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据悉,今年以来,宝安区已举办各类供需对接活动26场,为990 家企业成功对接市场与订单,撮合成交额约20亿元。

全市首推“五大服务包”,让企业发展像回家一样安心
从解决一餐饭的难题,到护航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宝安的服务正在迭代升级。今年,全区在全市率先推出政策、诉求、金融、空间、场景“五大服务包”,用系统化思维为企业“减负、搭台、加油”。
在政策服务方面,宝安聚焦“精准直达、智能赋能”,从打造全新“亲清政企服务直达平台”、推出虚拟数字人“企业服务店小二”、成立中小微企业服务中心、定期举办线上线下宣讲活动等四个维度优化服务,帮助企业知政策、懂政策、用活政策。
在诉求响应方面,宝安建立了完善的诉求处理流程,通过建立规范高效诉求处理流程、重大复杂诉求提级办理、以制度化方式解决企业共性诉求三个方面的改进,从而形成闭环管理,高效解决企业诉求。
空间服务方面,宝安通过持续举办国有产业空间供需对接会,建立了定期更新的空间信息台账,深入推进产业园区“五乱”整治工作等,切实保障企业租得放心、用得安心。
金融服务包从多个维度搭建融资桥梁,如梳理全区25家银行和融租公司等金融机构96个信贷产品;常态化举办政银企融资对接会与“石岩湖乐投荟”股权路演活动;建立全国首个湾区产业并购服务中心;推出“暖心服务卡”等举措,全方位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更值得一提的是场景服务包,宝安通过供需对接、场景搭建、主题展览、打造宝企出海服务平台等举措,助力企业拓宽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为打造全国首个“场景全域开放标杆城区”,从2025年起,宝安将每年开放100个以上创新应用场景,发布1000项以上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力争撬动应用金额超1000亿元。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让企业在宝安‘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发展像回家一样安心’。”宝安区企业服务中心分管负责人表示,“五大服务包”是服务企业的“先手棋”,未来将持续“落子”,进一步主动靠前对接企业需求,把诉求处理做深做细。

从登上《人民日报》的智慧食堂,到遍布全区的助企实践,再到全周期护航的“五大服务包”,宝安正以“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安心扎根、聚力生长。这里的故事,既是政企双向奔赴的生动注脚,更是深圳优化营商环境的精彩切片。
图源: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黄晓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