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
扫码看视频
5月27日 直播回放
5月28日 直播回放
5月30日 直播回放
6月5日 直播回放
近期,基孔肯雅热引发关注。作为一种由蚊媒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基孔肯雅热在广东的主要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如何有效预防?感染后该如何处理?7月31日,记者采访了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控科主任医师张振,张医生在采访中就市民关心的防护要点进行了专业解答。
1
记者:张医生,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基孔肯雅热。
张振: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广东地区,主要是通过白纹伊蚊传播。因此,防控的核心和基础,就是全力做好防蚊和灭蚊工作,切断传播链条。
记者:市民日常居家生活,应该如何有效落实防蚊灭蚊?
张振:居家防护主要围绕两大核心:灭杀成蚊和清除孳生地。
物理屏障是基础 安装并维护好纱门、纱窗,这是阻止成蚊入侵家庭的第一道防线,务必确保没有破损。
灭蚊手段要科学 发现家中成蚊,首选电蚊拍等物理方式灭杀。使用杀虫气雾剂、蚊香或蚊香液等化学方法时,必须严格遵守安全规程:使用前关闭门窗,使用后人员立即离开房间,至少密闭30分钟以上,之后返回务必开窗通风,彻底散尽残留药剂,避免对人体造成健康危害。
清除积水绝后患 清除蚊虫孳生地至关重要。重点检查阳台、庭院和室内,特别是水生植物的容器、托盘、闲置盆罐、废旧轮胎等任何可能积水的地方。蚊卵就产在这些静水中,只需少量积水,一周左右就能孵化成蚊。务必做到“翻盆倒罐”,定期换水(不超过7天)或彻底清理。
2
记者:市民外出时又该采取哪些防护措施,避免蚊虫叮咬?
张振:外出时个人防护是关键,目标是减少暴露和避免叮咬。
保持个人清洁 蚊虫对汗液等体味敏感,保持身体清洁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吸引力。
正确使用驱避剂 在外露皮肤及衣物上涂抹含有有效成分(如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等)的驱蚊剂、驱避剂,并按照产品说明定时补涂。
穿着防护衣物 在蚊虫活跃区域,尽量穿着浅色、宽松的长袖衣裤,最大限度减少皮肤裸露面积。浅色衣物相对不易吸引蚊子。
避开高峰时段与地点 白纹伊蚊活动有显著高峰——清晨(日出前后1-2小时)和傍晚(日落前后3小时左右)。这段时间应尽量避免在树荫、草丛、竹林、积水洼地等蚊虫密度高的区域长时间停留。
3
记者:如果出现疑似症状,市民该如何应对?
张振:提高警惕、及时就医非常重要。基孔肯雅热的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剧烈关节疼痛(常影响手脚小关节)、皮疹(多为斑丘疹)。
特别警示 如果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尤其没有伴随常见的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时,务必高度警惕,立即前往就近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或医院就诊。
主动告知旅居史 就诊时,请主动、详细告知医生近期的外出旅行史和居住史,特别是是否去过已知的流行地区。这对医生快速准确诊断至关重要。
4
记者:一旦确诊感染,患者和相关部门应如何协作控制疫情?
张振:确诊后的处置是防止社区传播的关键环节。
患者严格隔离 一旦确诊为登革热或基孔肯雅热,患者须积极配合医院进行严格的防蚊隔离治疗。在病毒血症期(起病起7天内),血液中含有大量病毒,如果被蚊子叮咬,蚊子可能会带毒并传播给他人。因此,患者在传染期内严禁在社会上活动,这是阻断传播的核心措施。
配合流调至关重要 患者应配合疾控中心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流调)。准确回忆并告知发病前2周(潜伏期)及发病后去过哪些地方(如住家、工作单位、公园、活动场所等)至关重要。这些地点就是潜在的疫点。
紧急灭蚊切断传播 疾控部门会根据患者活动轨迹,迅速锁定疫点,并组织专业力量进行紧急蚊媒应急监测和杀灭。目标是快速清除可能已叮咬过患者并携带病毒的蚊子,防止它们再去叮咬健康人造成疫情扩散。这一点是防控成败的关键,亟须市民朋友们的深刻理解和配合。
张振医生强调,对抗基孔肯雅热,是一场需要全民参与的“人民战争”。从家中的一盆积水清理,到外出时的一件长袖衣衫、一次驱蚊剂涂抹,再到出现可疑症状时的及时就医和确诊后的严格隔离与配合流调,每一个环节都关乎防控大局。只有每位市民都成为自己健康的守护者和社区防疫的参与者,才能有效遏制蚊媒传染病的传播,共同维护我们的健康家园。
记者:叶婷婷/文、图
编辑:林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