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红花山|人文天地·南海潮

王池光
07-30 11:1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站在公明街道的红砂岩牌坊前,“红日化金辉伟业百年留史册,花山添锦绣春风十里上楼台”的对联在晨光中流淌。这幅镌刻着时光密码的楹联,将红花山的千年文脉与当代气象悄然连接在一起。穿过牌坊,青石板路蜿蜒向深处,两侧的蒲葵林如绿色瀑布倾泻而下,诗意盎然。

拾级而上,陡峭的台阶丈量着历史的厚重。半山腰的电梯专为长者而设,不锈钢扶手折射着现代文明的温度。明代古驿道的残垣与新建的无障碍通道并肩而立,将千年时光折叠成此刻的风景。登上47米高的明和塔,檐角铜钟随风轻响。极目远眺,松白路车流如织,公明老街的骑楼群在绿树掩映中若隐若现,古今交融的画卷在脚下徐徐展开。

红花山的植被是一部活的生态史。山顶的百年荔枝林见证着这片土地从农田到都市的蜕变。每年六月,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与粉黛乱子草的梦幻紫形成奇妙对话。木棉树在春天擎起火炬,宫粉紫荆在三月编织云霞,炮仗花则用橙红的瀑布点亮秋日的篱笆。最令人惊叹的是那片大面积的粉黛草海,当秋阳为它们镀上金边,整个山坡便化作流动的胭脂云,成为大湾区新晋的浪漫地标。

山林间的生灵是最灵动的音符。灰眶雀鹛在荔枝叶间跳跃,红耳鹎的啼鸣惊醒午睡的松鼠。雨后的石阶上,蜗牛正进行着缓慢的迁徙。最妙的是暮色四合时,萤火虫提着灯笼穿梭于香樟林间,与明和塔的灯光相映成趣,仿佛天上银河坠入人间。

红花山是光明人的精神家园。清晨六点,登山道上已挤满晨练的人群。白发老者结伴而行,年轻母亲推着婴儿车,外籍友人在无障碍通道上慢跑。周末的荔林草坪变身露天剧场,“FINE光明”文化节的舞台上,古琴雅韵与街舞激情碰撞,非遗英歌舞的鼓点惊醒沉睡的荔枝树。

夜晚的红花山别有一番风情。山顶观景台的LED屏播放着城市宣传片,山脚下的露天影院飘来爆米花的香气。沿着2.5公里的环山路漫步,路灯将树影投射在地上,形成流动的水墨画。当月光爬上明和塔,整座山仿佛披上了银纱,连空气都变得清甜。

在红花山体育中心的施工现场,塔吊的长臂正勾勒着未来的轮廓。攀岩墙与滑板公园将吸引更多年轻的脚步。而公园的生态修复工程仍在持续,枫香与山乌桕的红叶为“红色文化”主题增添新的注脚。但无论怎样变迁,那片300年树龄的蒲葵林始终是不变的主角,它们用宽大的叶片承接雨水,将清凉洒向每一个路人。

站在红花山巅,我看见公明老街的骑楼正在翻新,看见科学城的玻璃幕墙折射着未来之光,也看见荔枝林深处那座废弃的碉楼,如今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取景框。历史与现实在此刻和谐相处,正如明和塔檐角的铜钟,将千年风雨化作悠扬的回响。

暮色中的红花山渐渐安静下来,唯有山风掠过荔林,发出沙沙的声响。这声音里,有先民的叹息,有恋人的私语,有孩童的欢笑,更有一座城市拔节生长的声音。当最后一缕晚霞消失在天际,明和塔的灯光次第亮起,将整座山勾勒成一枚璀璨的绿宝石。而我知道,在这片土地的深处,那些关于生命与希望的故事,将永远在红花山的脉络里静静流淌。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李璐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王池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