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风采 | 蔡保中:兴趣点燃使命 守护深圳地名里的历史记忆

07-30 07:38
摘要

深圳市沙浦股份合作公司股民、深圳市地名学会理事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冬梅/文 实习生 林烨妍/图

在蔡保中的书房里,整齐摆放着各种地方史志、地图册,这些从多种渠道费尽心思淘来的老物件,他视若珍宝。“包括但不限于学者朋友慷慨相送、图书馆借阅、二手平台买来的。”蔡保中笑着坦言。业余时间,他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一头扎进书房,研究这些“宝贝”。

深圳的很多大街小巷,都留下蔡保中考证的足迹。


作为土生土长的松岗沙浦村原住民,蔡保中对宝安乃至深圳本土的地名、历史以及人文故事颇有研究。现在的他,不仅是深圳市沙浦股份合作公司股民,还是深圳市地名学会理事、深圳市党史文献和地方志学会会员等。“如今回过头看,投身这份‘冷门’的事业,对我而言是偶然也是必然。”

一直以来,蔡保中对历史文化都十分感兴趣,大约在十年前,一次他在书城翻看关于深圳历史的书籍时,发现很多对深圳地名的解释五花八门,有的客观准确,有的则明显错误。这让蔡保中萌生一个想法:能否通过自己的研究,纠正一些被错误释读的地名,同时挖掘一些逐渐消失和被埋没的地名?

“深圳是我的家乡,我想尽己所能为它做点事情。”抱着这样的信念,彼时已过不惑之年的蔡保中,开始挤出时间收集和整理各种资料,着手撰写关于深圳地名的文章并发布在网络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蔡保中发现地名的考释探究并非易事,甚至可以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因为年代久远,缺乏有效的资料记录,很多村子、街道、山河的名字都无处追溯,致使人们在阅读地方史志时往往不知所云何处,无法在脑海里构建整个历史事件。因此,我只能通过老地图、古书进行对比,以及一些老人的讲述,整理重构出一个地名的‘前世今生’。”

尽管过程艰辛,但因为热爱,蔡保中从不认为地名考释研究是一件“苦差事”,反而乐在其中,觉得挺有意思。他常常在书桌旁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沉浸在史志与老地图里,去解读那些地名和背后故事。

在这条研究的道路上,蔡保中刻苦钻研的同时,也积极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先后加入多个文化研究团体,与专家和学者深入交流,快速提高了专业认知水平。“我决定出书,也是圈内朋友给的建议,起初我并没有此想法。”蔡保中回忆。一番思考后,他也意识到出版成书确实比单纯发在网上流传性更广,还能给后人的研究留下一些参考资料。

2020年,由蔡保中编著的书籍《清〈新安县志〉里的深港村落》正式出版。这是他利用3年时间,以政府公开资料、各类史志、不同时期的深港老地图等为基础,结合走访当地原居民、现场考证等方法,主要对嘉庆《新安县志》857个村名、41个墟名及康熙《新安县志》508个村名及其现状进行探讨的一本书。

在书中,蔡保中论证了深港民风民俗宗族联系均是一体、深港村落渊源紧密等重要观点,极大促进深港两地年轻人对历史的了解。“英国人到来之前,香港与深圳本为一体,后来香港由新安县分割而出,新安县在民国后也改称宝安县,即今天的深圳。”蔡保中说,拿着散发着油墨香的新书,他觉得完成了一项使命,对家乡与后人尽了传承历史的责任,也为深港融合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地名的考释、研究就像历史考古一样,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需要持之以恒。”蔡保中说,不然随着城市发展的加速,很多老地名很容易被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比如南山区的大冲村,已建起高楼大厦,配以各种各样新的地名、路名。而现在渐渐没多少人知道那一片高楼林立的土地叫做大冲,或许再过数十年,已无人知晓大冲到底在哪里了。

“岁月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匆匆过客,而土地上承载的历史却是永恒的。”蔡保中直言,未来他会继续深耕地名保护和研究事业,带动更多人保护有价值的、有历史意义的地名。在他看来,家乡的一砖一瓦都值得深情凝望,乡音中的一歌一语,都值得深情聆听。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