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球湿地保护事业共同努力!红树林基金会在COP15上分享人与湿地的故事

苑伟斌
07-29 20:00
摘要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苑伟斌

当地时间7月24日-31日,《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COP15)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举办。红树林基金会(MCF)作为湿地公约观察员机构,受邀派出代表团,与四位青少年代表共同前往津巴布韦参与本届COP15。期间,红树林基金会(MCF)展位吸引了众多各国参会代表驻足交流,各类项目工作成果介绍折页被频频取阅。

据了解,基金会主办及参与多场主题边会,对外介绍中国湿地修复及其物种保护典型案例,助力中国经验走向国际,彰显湿地保护中的政府与民间协作的可持续价值,为全球湿地共同未来贡献中国智慧。本次赴津参会受达飞轮船(中国) 有限公司、万科公益基金会和中汇影视的大力支持。

当地时间7月25日下午,由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伙伴网络(EAAFP)、红树林基金会(MCF)等主办的“连接湿地、迁飞通道、人和机构”边会上,基金会理事长雷光春教授发布并分享了勺嘴鹬在滨海湿地的OECMs(其他有效区域保护措施)保护案例。具体介绍了基金会在盐城条子泥、湛江及缅甸开展的勺嘴鹬监测及栖息地修复工作及其成果。

基金会秘书长闫保华在该会上分享了由红树林基金会(MCF)、UNDP-GEF迁飞保护网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联合出版的《湿地力量-湿地教育CEPA中国案例汇编》,介绍了中国湿地教育CEPA的本地实践经验,分享了来自中国的人与湿地故事。

会议最后,来自中国的青少年代表钱一诺、李秋实、欧阳子毅、刘泓妤受邀上台,面向各国嘉宾发表候鸟保护宣言,倡导通过公民科学活动,善用新兴技术手段,参与鸟类调查及保护工作,展示了中国青少年积极参与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态度及其切实行动。

当地时间7月27日晚,在由国际红树林中心(IMC)等主办的“加速全球红树林与湿地保护行动:科学引领、伙伴协同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边会上,基金会联合创始人、执行理事长孙莉莉发表主题演讲“社会化参与下的湿地保护:从深圳到世界”,介绍社会组织推动湿地保护的模式创新。

据悉,红树林基金会(MCF)自2012年成立以来一直深耕湿地保护领域,以社会化参与的模式,使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致力于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红树林基金会(MCF)基于深圳、泉州、湛江等地的红树林保护、迁飞鸟类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湿地教育经验,从深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此过程中,红树林基金会(MCF)招募志愿者,激励社区参与,支持科研机构,协助政府部门,带动社会大众,促进多方参与湿地保护工作。同时基金会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科研单位在生态监测、同步调查等湿地保护工作中开展区域协同,共同打造绿色湾区。

在国际化进程中,红树林基金会(MCF)积极参与国际交流,目前已经成为拉姆萨尔湿地公约观察员、联合国环境署咨商机构、全球红树林联盟(GMA)首个中国成员,气候变化公约观察员,生物多样性公约观察员,国际红树林中心观察员,迁飞区网络管理委员会核心成员。与此同时,基金会也在探索国际合作,支持俄罗斯、缅甸等迁飞区鸟类保育工作,筹划马达加斯加、柬埔寨、泰国等地区红树林湿地保护以及湿地教育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红树林基金会(MCF)作为国际红树林中心(IMC)第一个观察员单位,支持面向成员国的能力建设培训。红树林基金会(MCF)和联合提案国马达加斯加环境部签署合作备忘录,支持马达加斯加红树林保护修复与湿地教育;参访柬埔寨并建立国际交流,未来将在红树林保护修复及湿地教育等方面开展合作;与津巴布韦合作伙伴签署合作备忘录,开展水资源保护、湿地教育等合作。

未来,红树林基金会(MCF)也将继续开展探索,并将优秀的中国案例、深圳经验分享给更多国际伙伴,为全球湿地保护事业共同努力。

(作者:苑伟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