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有谁听说过刘黑仔?”炎炎夏日,大鹏新区大鹏办事处儿童友好服务站迎来了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他打着快板,念着自己创作的诗歌,将抗日英雄刘黑仔的光荣事迹娓娓道来,引得在场孩子们阵阵掌声。这位老人就是大鹏本土作家、非遗传承人罗育灿。
罗育灿是大鹏所城原居民,出生于1948年,1970年9月参加工作,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扎根大鹏基层工作三十余载,曾历任四届大鹏镇副镇长、两届大鹏镇人大副主席,后任大鹏街道调研员,对大鹏文化发展怀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2008年罗育灿退休后,投身社区文化传承、青少年教育和核电科普等公益事业,致力于本土非遗的挖掘、保护与活态传承。作为大鹏新区新时代讲师团核心成员,他长期聚焦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红色基因传承。罗育灿凭借在终身学习和社区服务中的卓越贡献,荣获深圳市“百姓学习之星”和“银发先锋”称号,这位古稀老人,以赤诚与执着,成为大鹏红色文化根脉的坚定守护者,让饱含深情的文化薪火,照亮社区每个人的心田,激活了流淌在岁月深处的历史情怀。
非遗焕新 薪火传童声
罗育灿深谙非遗“活态传承”之道,巧妙地将大鹏草龙、将军宴等元素融入创作,让非遗成为讲述英雄故事、传递家国情怀的鲜活教材。2023年,罗育灿结合“虎门销烟”纪念日,创作的情景剧《振威将军赖恩爵》走进校园。该剧以1839年赖恩爵指挥九龙海战大捷的史实为蓝本,组织“五老”干部倾情演绎,为数百名师生带来震撼的沉浸式爱国主义与禁毒教育。“罗爷爷是我的偶像,我从小就在电视上看他的情景剧,今天见到他本人好惊喜。”儿童服务中心里一位11岁的大孩子目不转睛地望着罗育灿打快板,她坐在下面用手打着拍子互动。儿童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感慨:“罗老写的剧本把历史演‘活’了,孩子们爱看,一到放假,只要是罗老来讲,报名的孩子特别多!”
“要宣传正能量的东西,传扬爱国主义教育,这是我们老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罗育灿不仅进行剧本创作,更是“故事分享达人”。在新区“党群夜校”“大鹏故事会”“红色大讲堂”上,他用饱含深情的乡音,讲述大鹏所城600年的海防壮歌与革命烽火。他还化身“育苗导师”,悉心指导“红领巾讲解员”在大鹏所城、袁庚祖居等红色地标进行志愿讲解。大鹏中心小学一位小讲解员兴奋地说:“罗爷爷教我们怎么讲刘黑仔打鬼子的故事,可有意思了!我现在也能像他一样讲给游客听啦!”罗育灿通过“老带小”的生动实践,让本土歌谣和红色记忆在童声中薪火相传,将他爱乡爱国的种子悄然播撒进下一代心中。
诗笔不辍 赤诚咏家园
“为什么我的眼睛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罗育灿提起自己的创作初心,他说艾青的这句诗可以诠释他的所思所想。秉着对家乡的深情,罗育灿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清晨赋诗、深夜习字,累计创作诗歌5000余首,出版了《鹏城乡土故事》《大鹏诗韵》等著作。年近八十岁的他,忍着腰痛,主动拥抱网络时代,在“广东诗人”公众号持续发表作品,开设个人视频号,用诗词歌赋和镜头影像深情赞美大鹏风物、记录民俗盛事。“大鹏文化底蕴丰厚,我要不遗余力地将大鹏人的精神发扬光大。”罗育灿坦言,网络平台让更多人看到了大鹏的美,也让他时刻葆有敬畏之心,希望为家乡的文化传承贡献“银发力量”。
怀着对家乡英雄的无限敬仰,罗育灿十余年自费创作、四处奔走,将传奇搬上舞台。他主创的粤剧《抗日英雄刘黑仔》,生动再现了“神枪手”的英勇事迹。该剧从社区广场起步,一路唱响至深圳凤凰大剧院,已上演超过150场,荣获深圳粤剧节银奖。同样由他参与创作的廉政粤剧《九村长拜寿》也摘得深圳市小品银奖。十余年间,罗育灿参与编撰的扎根大鹏历史文化的12部粤剧作品,已有10部成功上演。一位老戏迷在社区看完剧后赞不绝口,他告诉记者,在家门口看到家乡英雄的故事特别感动,罗老写出了大鹏人的精和魂。
罗育灿二十余载如一日守护文化根脉、播撒文明火种的赤诚与贡献,赢得了广泛赞誉,也吸引了多家媒体的目光。《抗日英雄刘黑仔》不仅感动了鹏城,更登上了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栏目。而他本人扎根基层、传承文化的事迹,也多次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走遍中国》等栏目专题报道。
编辑 温静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