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在其医院门诊广场举办大型义诊宣教活动,多位肝病领域权威专家亲临现场,提供免费的乙肝、丙肝抗体及抗原检测、肝脏硬度扫描等检查项目。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当前,全球约3亿慢性乙型肝炎(CHB)(以下简称乙肝)感染者中,仍有大量患者面临肝硬化、肝衰竭、肝细胞癌的风险。因此,通过有效治疗减少肝硬化肝癌的发生,是减少乙肝危害的根本手段。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教授介绍,目前,乙肝的标准治疗方案为每天一次口服核苷(酸)类似物(NAs)。虽然该类药物服用简单,价格实惠(带量采购的有利政策下,月治疗费用不足10元),安全性良好,但往往需要长期服用(5-10年)。在此基础上,寻求安全可靠的新手段一直是患者、医生的梦想和追求。
2024年,侯金林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上发表乙肝新型药物的相关研究结果。这是乙肝治愈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也预示着乙肝治疗新时代的来临。
乙肝功能性治愈定义是功能性治愈指患者在停用所有抗病毒治疗药物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被长期抑制,血液中检测不到病毒DNA(HBV DNA<10 IU/mL),乙肝表面抗原(HBsAg)消失(<0.05 IU/mL),伴或不伴抗-HBs阳转,肝功能恢复正常。据悉,乙肝功能性治愈的标准包括以下方面:病毒学控制:血液中HBV DNA持续低于10 IU/mL(检测下限);抗原清除:乙肝表面抗原(HBsAg)转阴(<0.05 IU/mL),伴或不伴抗-HBs阳转;肝功能恢复:ALT等指标持续正常;长期稳定:停药后24周以上乙肝表面抗原仍为阴性。
38岁的乙肝患者小杰(化名),被确诊为乙肝“小三阳”且已接受抗病毒治疗达10年之久。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小杰体内的乙肝病毒定量(HBV DNA)持续处于检测下限以下,这表明当前抗病毒治疗在抑制病毒复制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其乙肝表面抗原(HBsAg)水平仍然较高,达到981 IU/mL。
鉴于小杰有肝癌家族史,而肝癌的发生与乙肝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因此他一直积极寻求更为优化的乙肝治疗方案,以期进一步改善病情、降低肝癌发生风险。专科医生在全面评估小杰的病情后,向他推荐一项乙肝治疗领域的创新临床研究项目。该研究聚焦于一类具有独特作用机制的新型疗法,这类疗法能够在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同时,通过特定的免疫调节机制,显著降低甚至清除血液中的乙肝表面抗原。若能实现乙肝表面抗原转阴,即达到乙肝“功能性治愈”的标准,这意味着患者在停药后,乙肝病毒能够持续处于被抑制状态,且乙肝表面抗原检测呈阴性。这一成果将极大地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显著降低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小杰在维持原有标准化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前往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病临床研究中心报名参加这项创新疗法临床研究。在该研究中心,他严格按照研究方案定期接受治疗。经过24周的系统治疗,奇迹出现了:小杰的HBsAg水平从最初的981 IU/mL大幅下降,直至检测不到(<0.05 IU/mL),这一结果标志着治疗取得显著成效。
在完成整个创新疗法疗程并停药后,医生对小杰进行为期24周的密切随访观察。随访结果显示,小杰的HBsAg持续保持阴性,同时HBV DNA也始终未被检出。基于这些检查结果,医生告知小杰,他已经成功实现乙肝“功能性治愈”。这一成果不仅意味着小杰的乙肝病情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他未来发生肝癌的风险将大幅降低,为他的健康生活带来新的希望。
从医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就目前的生物学认知和技术水平而言,想要实现乙肝的“完全治愈”难度极大,几乎是一项难以攻克的难题。“完全治愈”意味着不仅要彻底清除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还要修复被病毒长期损害的肝脏组织,恢复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让肝脏完全恢复到未感染病毒时的健康状态。
乙肝病毒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它能够将其自身的遗传物质整合到宿主肝细胞的基因组中,形成稳定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这使得病毒难以被完全清除。不过,“功能性治愈”却为乙肝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它能够让患者获得相似的良好临床结局,实现无病的长期生存。
而“功能性治愈”具有两大显著优势。其一是将患者从终身服药中解放出来,其二是能够有效降低严重肝脏疾病风险。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肝癌、肝硬化、肝衰竭等严重肝脏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相关大量的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当患者达到乙肝“功能性治愈”后,其发生肝癌的风险会显著降低,肝癌的发生率可低至0.6%-1.88%,这一数据已经非常接近健康人群的水平。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供图)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