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渐凉秋意浓,佳节愈近饼愈俏。中秋将近,有消费者发现,其于2020年9月6日购买的月饼,包装上标注的生产日期竟为2020年9月10日。如此的“早产”月饼是怎么上市的?记者采访发现,食品标签标识“挂羊头卖狗肉”等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成为老百姓的“糟心事”。
佳节临近,人们爱听提前的祝福,却不见得爱吃“早产”的月饼。在节日商品生产和营销讲求创意的当下,冷不丁地冒出“早产”月饼,乍一看,还以为这是月饼生产厂商也赶时髦在玩“月饼穿越”呢。细一想,不对头,生产厂商玩的莫不是“数字保鲜”伎俩?
虽然,对于这一次的月饼“早产”事件,相关企业表示是新来职工操作新购进的包装机时“误操作”所导致。但人们更愿意相信,是企业出于变相延长食品保质期的目的而有意标注虚假食品生产日期。正如市场监管执法人员所说,一些食品生产企业“生产日期想标哪天就标哪天”,任性得很。食品从下线到检验出厂再到上市往往需要一定时间,有的不良商家为了让产品看起来“保鲜”,推迟标注生产日期,而一旦流通环节没控制好,产品提前上市,“早产”食品便出笼了。欲投机取巧,却弄巧成拙,闹出“乌龙”,贻笑大方。这让人不齿,亦令人深思。
“早产”的月饼,实在太煞风景,我们在谴责不法商家的无良之余,更心惧——被虚假标注生产日期的月饼是如何通过层层把关、层层审核、层层监管进入市场,又被消费者买到的?这背后的问题成因值得探究。“早产”月饼看似是食品标签问题,实则反映了从生产、管理、监管到执法一系列环节上的漏洞。据媒体调查,部分企业生产流程混乱,出厂检验记录制度“空转”;点多面广监管“腿短”,执法力量捉襟见肘;违法企业违法成本低,滋生“小惩博暴利”心理。这些都给标签标识乱象提供了便利,不仅掣肘行业健康发展,更直接戕害市场秩序。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是下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各个环节既相互独立又环环相扣,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造成整个食品质量安全链的断裂。针对月饼食品标签问题,从生产、管理、监管到执法等每个环节上的漏洞都要逐个堵上。
一方面,企业要守法自律,自觉流淌道德诚信的血液,始终把“食品安全”挺在前面,不在产品质量上动“歪心思”,并理顺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做好品控。另一方面,监管宜创新求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新技术、新思维、新理念”要为我所用。一些地方正推行的“机器换人”智慧监管模式(将企业生产车间的视频监控接入智慧监管平台,让企业的生产线、出厂检验等环节实现全程可视化监控),以及信用监管、协同监管、联合惩戒等管用的“好招”均可作为借鉴参考。与此同时,要加强执法,市场、公安、城管等部门应加强协作,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出快手、下重拳,加大违法企业违法成本,让食品标签标识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舌尖上的安全”何时何地都不容儿戏,就该让“早产”月饼生产者吃不了兜着走。
编辑 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