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将全面取消绩点?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课程考核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

“光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07-26 17:06
摘要

等级制是北大回归素质教育的一次尝试,旨在引导学生将视野放长远,着眼于未来生涯发展和社会定位。

7月25日,北京大学在其校内网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本科学业评价工作的通知》,强调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课程考核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进行评定和记载;学校不再设置指导性课程成绩优秀率指标,任课教师可按照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公正评定成绩;自在学年级为2025级的学生开始,学生学业情况将由成绩单完整体现,在各类含有学业评价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绩点……

图源/北京大学校内信息网

《通知》还指出,为了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开展跨学科学习、修读挑战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可在公共基础课程(部分)和专业课程包以外的课程内选择1门课,以“合格制(P/NP)”方式记载成绩。成绩合格即可取得该门课程学分。

事实上,早在2023年,记者就曾对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试点改革进行过专题报道。今年3月,记者又跟踪报道了这一改革进程。

在大学,学生追求高分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而对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学生而言,除了专业课外,还需要掌握大量数理化和计算机相关知识,相比其他院系课程学分要求更高,并且大部分学生会选择较早进入实验室学习。在此情况下,对GPA的追求更是让大家分身乏术,没有多余精力和时间再参与社会实践或听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一味追求高绩点也使得学生的选课和学习策略发生改变。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唐平介绍:“为了获得更高分数,很多学生会在考前刷往年试题,甚至会给教师写信,直接恳求给予更高分数。”

过度追求高绩点妨碍学生充分利用大学资源

“我和身边同学更多是对低绩点的恐惧。”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强基计划学生陈佳璐深感对GPA的考量限制了自己的课程选择,“尽管学习数理课程非常有必要,我自己也很喜欢学,但为了绩点,我只能尽可能少选这些课程。”

“北大有很多优质教育资源,有著名的学者和科学家,更有人文学科的大师,每一位老师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过度追求高绩点的学生被捆绑在考试分数的‘战车’上,妨碍其充分利用大学资源。”在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王世强看来,这样会背离综合素质培养的初衷,挤占学生们课外学习、科研实践和个人发展的时间。

由于生命科学学院学业负担较重,北大校长龚旗煌特别支持生命科学学院进行成绩评定制度的改革,为优化本科教育体系探索可行的方案。

经过多次调研和座谈,生命科学学院决定从2020级学生开始,在本院开设的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实验和实践类课程的成绩评定中推荐采用粗线条的成绩评定。学生的成绩可以分为A(85分或以上)、B(75至85分)、C(65至75分)、D(60至65分)、F(不及格)五个等级。成绩的综合评价用优秀率(A%,成绩为A的课程所占的比例)和优良率(AB%,成绩为A和B的课程所占的比例)替代GPA。对于单门课程而言,则与以往相同,成绩优秀率40%左右,不及格率不超过5%。

注重等级制试点的配套落地

“生命科学学院的很多课程包含大量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科进步,很多知识不断更新迭代,通过死记硬背和刷题得到的知识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弄清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学会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王世强指出,“一门课程,如果能考到85分以上,我们认为这个学生在知识掌握上已经足够好了,没有必要再花很大的精力达到95分以上。生命科学学院对本科生实行等级制、放弃GPA的目的是给同学们留出更多时间进行素质提升,比如听名家讲座,选修人文课程,参加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等。”

在实行等级制前,生命科学学院组织了3次问卷调研,学生们对这种评价机制的支持率达88%。唐平说:“这个支持率比我们预期的要高。”

在上学期,生命科学学院有近40门课程,几乎所有的主干课程都实行了等级制评价。“尤其是实验课,很难给学生们的实验做一个具体分数的量化。”王世强说,“对于将来要继续从事科研的学生,他们只要掌握课程核心概念和主要原理,就可以拿到A,不需要再花时间记忆很多能轻易检索到的内容,以便留出更多精力探索未知。”

唐平介绍,实行等级制之后,奖学金的评定也相应改为根据“优秀率”进行筛选,将学业以外的科研实践、社会公益、社团组织、双创活动等纳入不同类别的奖学金评定。在评审过程中,学生们需要提交一份申请材料,包括过去一年学习进展以及感悟。同时,学院也会邀请教授和专家参与其中,“他们才是真正了解学生在课堂和课外实际表现的人,我们不是单纯关注大家的卷面分数”。

“生命科学领域导师在选择研究生时,主要是看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科学兴趣、研究能力、合作意识等。科研需要很长的周期,创新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经历很多挫折才能提升。学生将精力投入到把成绩从90分提到97分这件事上,得不偿失。我们取消绩点,改成等级制,正是为了减轻大家的课业负担。”王世强说。

淡化排名、引导兴趣,提升素质、适应未来是初衷

等级制是北大回归素质教育的一次尝试,旨在引导学生将视野放长远,着眼于未来生涯发展和社会定位。

“很多学校已经在试行等级制了。”在王世强看来,“绩点评价是从西方搬过来的,但和我们实际情况并非完美契合,我国早年曾实行过5分制,当时学生整体素质也很高。”

试点等级制,也有不同声音。“等级制并没有改变‘卷’的本质,以前同学们焦虑得低分,现在焦虑得‘B’。对于之前绩点排名靠前的同学而言,等级制并不友好。100分和85分,在优秀率上表现一样,可能会导致上游学生优秀率排名低于绩点排名。”

而对于已经进入实验室的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本科生马启为来说,“等级制是一种解压,能够让我更好地平衡科研和学业,将来不论是读研还是出国,都会有更多备选方案”。

对此王世强表示,一方面,改革并没有放松对成绩中下游学生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不应只着眼于成绩,而要多注重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交叉学科的学习。“对于将来有志于从事科研的学生而言,通过刷题和套路获得的分数并无意义。”

淡化排名、引导兴趣、提升素质、适应未来是生命科学学院试行等级制的初衷。“从小学到高中,学生们都很在意成绩,导致大家到了大学也会花费很多时间来提高分数。”王世强说,“我们的初衷就是让学生不要对这些分数斤斤计较,也不因学分权重不同而在学习态度上产生区别。”

三年时间过去,“去绩点化”改革推进后的变化开始有了群体性显现。学生们普遍反馈在“卷”记忆性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减少,不再“被捆绑在成绩上”,更多的精力得以早早投在科研工作或兴趣所在。

“我希望你们一百多人,每个人都能走不一样的路。”王世强在新生座谈会上,总是这么强调。从记忆知识点到理解逻辑,从寻找“标准答案”到分析问题本身并给出自己的见解,学习方式的转变会使学生们更能在人生道路上自主探索前行。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伊诺 二审 关越 三审 甘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