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艺术家杜华林首个油画个展“遇见河西”在关山月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汇集其十年艺术探索的结晶,呈现《迈入西域》《父亲》等60余幅承载丝路苍茫与生命哲思的力作,展期将持续至8月10日。

杜华林的艺术生涯充满传奇色彩,20世纪80年代他毕业于西安美院。 作为中国首批设计拓荒者(深圳市设计联合会副主席、上海世博会形象设计专家评委),他曾站在都市视觉符号设计的潮头,在功成名就之际,他却毅然转身,背起行囊深入河西走廊的千年古道。这种对故土的眷恋,驱使他在祁连山的白雪与戈壁的风沙中重新寻根,以十载光阴回看我们文明的源流。

谈起对“河西”的情有独钟,杜华林说:“我几乎徒步走遍了千里之遥的河西走廊,苍美而神秘的故乡天地,震慑人心,自然造化使人折服。我以孤独而真诚的画笔走进她,去感受安静的澎湃。不可惊扰,不可辜负,是我内心对河西之境的敬畏。”

在各种新潮观念博人眼球的今天,传统写实艺术已经被视为“昨天的艺术”,古典油画更需要长期训练磨炼扎实的技术功底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杜华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逆流而上,选择了一条技术门槛很高的路。 对于这段长达十年的艺术之旅,艺术评论家黄治成认为:“杜华林选择河西,不只是被历史的厚重与深邃所吸引,更是在探寻现代社会物质之上的精神家园。他的风景已不只是自然之景,也是人文之景。”

在本次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迈入西域》中阴影下干涸的沙床,仿佛能听见时光的流沙在画布下涌动;《父亲》则如同一部无声的电影,讲述着时光的故事,细腻的笔触里包裹着深沉的情感,让个体记忆成为连接时代的精神脐带。杜华林让油画语言回归土地的本质——那些看似荒寒的画面,实则是对生命韧性的热烈礼赞,是用颜料与肌理谱写出的大地诗篇。

作为杜华林的好友,知名艺术家刘子建专程赶来参加展览开幕式,他认为,杜华林的作品是古典趣味与现代思想的结合,其中更多的是现代人对时间、历史、个人生命与人类命运的思考。
作为一位西北汉子,杜华林把这批作品命名为《河西》,这是凝固的史诗,也是流动的乡愁,饱含着画家对故土深沉的爱。策展团队表示,“此次展览,不仅是杜老师艺术生涯的阶段性呈现,更是与所有观者共同的一次心灵之旅。”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郑丽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