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要求标准发布

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胜 通讯员 孙石阳 李辉 易红梅
07-21 12:50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经济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期,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公告,《低空经济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要求》(T/CMSA0056-2025)团体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由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牵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深城交、国睿科技、中国铁塔等低空经济头部单位共同参与研究制定,是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首个总体要求类型的引导性标准。

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标准项目负责人蔡银寅表示:“当前的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实际经验,很难一步到位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考虑到低空经济气象基础设施在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率先形成一套相对规范的总体要求,作为指导性文件先行先试。”

《低空经济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要求》明确了低空经济气象基础设施是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空经济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的场景与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场景相同。根据飞行器种类、用途、规模、时空特征、产业定位、下垫面情况等,可将需要实施低空经济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的低空经济场景分为八大类别,即包含低空飞行活动的通用机场、低空测试场、低空集散中心、城市低空起降设施、独立管理的低空航线、低空临时飞行区、低空试验区、行政区低空全域。具体涵盖城市低空起降设施分类、低空场景分类、建设内容、建设原则与设计准则、建设流程、软硬件要求等标准化内容,确保低空经济气象设备设施建设、多源数据采集、处理及应用的统一性和兼容性。

标准明确了低空经济场景八大场景。

在标准支持的示范应用场景中,如应急救援、海岛航线运输、低空旅游、智慧城市AI巡检等领域,气象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将直接提升这些场景的可行性。例如,实时气象数据可优化无人机物流路径规划,或为灾害救援提供精准天气预警,形成可复制的标杆案例。通过统一的“城市低空起降设施分类”和“场景分类编码规则”,不同地区的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可实现标准化对接,为跨区域航线运营、低空交通网络建设奠定基础,推动低空空域资源高效利用。

蔡银寅表示,标准让各城市在开展低空经济发展规划、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工程设计时有据可依,促进低空经济发展。标准中提到的“关键产品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任务,将推动气象监测设备、数据处理系统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通过明确硬件设备参数和软件系统要求,可加速上下游企业(如气象设备制造商、数据服务商、低空运营企业)的协同合作,形成产业链闭环。

气象数据的规范化处理与共享,可增强政府部门在低空空域监管、突发事件响应(如气象灾害预警)中的决策能力,为智慧城市管理提供动态气象支持,提升城市运行效率与韧性。值得注意的是,实际应用中需关注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差异带来的适配性问题,以及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未来,结合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该标准可能进一步扩展至自动化气象预警、跨行业数据融合等领域,成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王雯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胜 通讯员 孙石阳 李辉 易红梅)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