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生
每一次跑步的时候,耳边呼呼的风声像是要把整个世界都甩在身后,脚下每一步都踩着心跳的鼓点。可当我翻开书页时,周围忽然又安静了下来,只剩下那些文字如涓涓细流一样,在眼前流淌。常是跑着跑着,脑子里就会突然蹦出某本书里的句子;读着读着,又忍不住想站起来出去跑上几圈。一个让身体尽情舞动,一个让心灵慢慢沉淀,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都能让内心找到平静和安宁。
跑与读,可以迸发自律的力量。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每天清晨4点起床,写作5小时,跑步10公里,雷打不动坚持了30多年。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自律,让他创作出《挪威的森林》等经典作品,成为世界级作家。山东有个叫庄严的大学生,三年下来愣是跑出了一万多公里。他那本皱巴巴的日记本上歪七扭八地写着:“跑步教会我的,是每一个平凡日子里的不妥协。”这让我想起康德说过:真正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自我主宰。自律不是束缚,而是让你在自由中掌控人生的方向盘。当跑步与读书从外在要求变为内在需求,生命便获得了向上的动能。
跑与读,可以触发自愈的开关。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经历过严重的失眠抑郁,是跑步让他找回了生活节奏。他在《白说》中回忆:“脚步落在地面的声音,成了最好的心理治疗。”日本生活美学家松浦弥太郎在中年危机时也通过跑步重建生活秩序,他在《即答力》里描述:汗水不光冲走了身体的累,连心里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也跟着流没了。德国诗人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信》中写道:“你要容忍孤独,它会在你内心开辟出一条隐秘的小径。”所以,跑步和读书就是照亮这条小路的灯盏,忽明忽暗地指引着你往前走。跑步是身体的呼吸,读书是灵魂的呼吸,一个让你快乐,一个让你深刻,一动一静,皆是治愈。
跑与读,可以焕发自信的光芒。当素人跑者马迪冲过马拉松终点线那一刻,她整个人都快散架了,可那双眼睛却亮得吓人。她扶着膝盖大口喘气,汗珠子顺着发梢往下滴:“42.195公里教会我的,是原来自己比想象中更强大。”清华大学教授彭凯平提出的“福流”理论恰能解释这种现象:当人全神投入某项活动时,会产生一种忘我的愉悦感,这种体验正是自信最深厚的源泉。
跑步时双腿发软、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你会突然看清自己意志力的极限;而翻开一本书,那些文字就像会读心术似的,总能戳中你内心最隐秘的角落。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跑步就是最好的践行——用脚步丈量自己的极限;读书则是心灵的滋养,让别人的智慧在你心里生根发芽。这一动一静之间,生活的滋味就慢慢品味出来了。
如今,生活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每天被各种消息轮番轰炸,心里反而空落落的。越是这种时候,跑步和读书这两件事就越显得弥足珍贵。它们简单得不能再简单——跑起来只要一双舒服的鞋子,读进去只需一本能打动你的书。不需要什么天赋异禀,关键是要坚持。尼采说过一句话:“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跑步是身体的起舞,而读书则是心灵的起舞。
天刚蒙蒙亮就穿好跑鞋出门,夜深人静时还捧着书不肯放下,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跟生活较劲。谁都不想被懒惰拖垮,不愿在浮躁中迷失,更害怕日子过得索然无味。跑步时能真切地感受到活着真好,读书则让人明白为什么而活——大概这就是越来越多人选择这样生活的缘由吧。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跑步,读书,在动静之间把握生命的韵律。因为真正的向上生长,从来都是身体与灵魂的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