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黄磊 通讯员 单如谦
在有着中国电子第一街之称的华强北,卖的不只是电子元件,流动的还有商户、消费者、采购商等各类人的诉求,这里每天有着大约75万人来来往往,11万多家商户在此拼生意,在如此多元的背景下,纠纷、投诉、纠结,小矛盾几乎无法避免。
消费者买到“看起来很真”的电子产品,出了门发现不能用;员工没拿到工资,门店却早已转让;租户和铺主谈不拢,争执变成僵局……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往一个地方走——华强北街道综治中心。
在那里,能说理、能倾诉、还能解决问题。无论是讨薪、消费维权,还是商铺纠纷、邻里不睦,总有办法解开死结。它就像一块吸附社会摩擦的“海绵”,把问题稳住、把情绪安抚住,更重要的是,把基层治理做到了格子间和柜台外。
“一站式”服务让市民诉求有回音,办事少跑腿
“感谢政府帮我们要回血汗钱!”在街道综治中心,员工代表李先生激动地说。原来,华强北某餐厅因经营不善突发停业,致使65名员工4至5月工资被拖欠,涉金额达数十万元。员工聚集门店维权,现场一度情绪紧张。
事件发生后,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迅速成立工作专班入场处置,第一时间安抚情绪、厘清事实、搭建对话。2025 年 5 月 28 日,餐厅股东决定结业清盘并变卖食材、设备等剩余资产,积极归拢资金,结清员工 4、5 月份应发未发薪资,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保障员工合法权益。
综治中心作为“矛盾调解主阵地”,牵头组织多轮协商,促使企业决定依法清盘、变卖资产,全额支付所欠工资,避免了事态升级,切实保障了劳动者合法权益。
“以前要一家一家跑部门,现在只跑一地就办妥。”办事居民唐先生感慨道。在华强北,只要涉及人民切身利益,都可以找综治中心协调解决。
记者了解到,华强北街道加快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以“深平安”为依托,积极整合公检法司、网格、信访、心理咨询、法律援助、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等资源,在综治中心“一个窗口”受理群众诉求,提供“一站式”、多元化服务。面对疑难复杂情况,由综治中心牵头各部门联动会商,实现“群众少跑腿、部门主动跑”,全面提升问题解决效率和服务温度。
风险早发现,“首问制+网格化”织密安全防护网
“Very appreciate your help, it means a lot.”(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助,这意义重大。)这是近日外籍游客马丁在接受综治中心帮助后发出的真诚感谢。
近日,马丁在华强北电子市场购买了1个充电宝,到机场安检时却被告知“该充电宝因假冒 3C 标志不能带 上飞机”。无奈之下,马丁将充电宝留在机场,为长途旅行带来不便。飞机落地后,马丁第一时间拨通街道举报热线。受理举报后,综治中心迅速反应,协同市监、消防、城管等部门,对辖区数个电子市场开展“地毯式”联合执法,检查发现:部分货 柜摆放销售未经 3C认证的移动电源,售价约35-50元/个;无合 法来源的3C认证贴纸(每张含标志若干),售价1.5元/张;冒用3C认证的移动电源,售价40元/个,现场均无法提供进货票 据、3C认证证书等材料。
工作人员依法扣押问题产品,涉嫌违法犯罪线索转交执法部门立案调查,强力震慑非法销售行为,有效维护消费者权益。
以“新枫”之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文明街区
作为全国知名“电子第一街”,华强北日均客流超75万人,经营主体逾11万家。面对治理难题,街道依托综治中心,推行首问负责制,建立“多网合一”工作格局,联动城管、消防、市监等部门定期排查隐患,做到早识别、早干预、早处置。
2025年以来,综治中心已协同相关部门处理群众反映事项百余起,重点纠纷调解成功率持续保持高位,让市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在这条“电子第一街”上,综治中心正在用看得见的改变,悄悄重塑一个国际商业街区的温度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