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百千万工程” | 奋进“百千万” 精耕社区善治

宝安湾
07-08 08:33
摘要

基层特色实践绘就融合发展新图景

鹭湖社区

创新“亲邻共建”模式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宋彪 近年来,观湖街道鹭湖社区作为全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示范点,以观湖街道创新举措为契机,以“潮头立帆”姿态锚定高质量发展航向,以党建引领聚合力深化打造“亲邻共建”鹭湖模式,用实干绘就“党群同心、产地融合、民生温暖”的治理画卷。

示范点创建以来,鹭湖社区成功构建“专、兼职委员+成员”组织架构,社区党委加强领导,吸纳辖区警长、学校党总支副书记等参与共建共治,持续扩大社区治理朋友圈。健全落实社区“大党委”联席会议机制,积极链接辖区幼儿园、卫生系统、“两企三新”等领域共8家共建单位党组织开展协作共建,形成“多元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生态。

鹭湖组建“街区长+网格+自治”三级治理体系,将社区划分为10个街区,充分调动街区内党员、企业、物业、志愿者等力量,组建涵盖108人的“辖区情况熟、群众基础好”街区队伍,形成群众“点单”、党建阵地“接单”服务模式,把问题化解在基层。2025年以来,累计召开街区治理联席会54场次、调解矛盾纠纷49宗、解决企业诉求16条。鹭湖还充分挖掘“全职妈妈”群体力量,组建专业绘本分享的“故事妈妈”团队,以“党员+故事妈妈”的模范作用引领更多家庭参与社区治理与服务。

民乐社区

助力居民“微事不出楼栋”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王雪敏 今年6月,民治街道民乐社区楼栋长杜丕瑜踏上了前往江西赣州的旅程。这位在民乐村扎根16年、热衷社区事务的“老居民”,此次作为深圳市社区楼栋长代表,带着民乐社区楼栋长服务管理模式的“治理秘籍”,与赣州同行展开深度交流。

在民乐社区,像杜丕瑜这样投身基层治理的楼栋长共有445名。民乐社区地处龙华区“南大门”,交通便利,是许多来深建设者落脚的第一站,辖区的民乐村是典型的高密度、高流动性城中村。曾几何时,环境脏乱、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一直是社区治理的“顽疾”,经过城中村综合治理,民乐村的硬件配套有了明显改善。而“双楼栋长”服务管理模式,则为民乐村的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

回溯治理之路,2023年3月,民乐社区立足社区实际,聚焦基层治理模式创新,启动了先锋“栋”力项目。经过一年探索实践,2024年进一步深化推出先锋“栋”力双楼栋长服务管理模式。社区成功招募445名“专职+兼职”双楼栋长,其中专职楼栋长一般由业主、楼栋实际管理人员、物业服务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楼栋长通过“居民自荐+社区推荐”选拔,侧重动员党员、退休干部、社区达人。目前,社区搭建起“一架构、一平台、六机制、N点位”的服务管理保障体系。

龙华海归协会

海归人才深入紫金调研帮扶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吴雪平 通讯员 植嘉茜 廖斯杰 近日,深圳市龙华区海归协会以“归家——海归协会助力‘百千万工程’对口帮扶活动”为主题,深入河源市紫金县开展考察调研与教育帮扶活动,以实际行动响应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号召,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动能。

协会代表一行首先深入紫金县“百千万工程”重点产业项目——紫金客茶谷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了园区内的茶产业核心示范区、景观设施,并详细了解了人才驿站、农技驿站及加工体验点等产学研融合平台的运作模式。紫城镇以客茶谷为重要载体,深化茶旅融合、产村融合,其发展理念与建设成果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协会未来深化产业帮扶提供了宝贵思路与潜在合作契机。

当日下午,承载着龙华区海归协会深情厚谊的爱心物资与优质课程抵达紫城镇龙潭小学,一场别开生面的支教活动温暖展开。深圳中学龙华学校李育婷老师以《长安的荔枝》为题,带来一堂充满诗意的文学启蒙课。她还带来了一封封来自深圳的笔友信,两地孩子的情谊将从此刻开始,不断延续。

赖屋山社区

探索家庭健康服务样板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周德萌 近年来,大浪街道赖屋山社区紧密围绕“百千万工程”部署,以“党建翼·健康家 共筑生命幸福圈”为主题,聚焦家庭健康服务需求,通过阵地建设、队伍培育、活动开展、机制优化等举措,有力推进家庭健康促进行动,探索打造社区家庭健康服务模式样板。

阵地建设夯基础,服务网络全覆盖。该社区立足“便民、亲民、为民”,搭建“一体两翼”服务阵地组合,在现有家庭发展服务中心、向日葵亲子小屋、健身室等功能室基础上,拓展家庭健康服务阵地,高标准完成宝山新村“礼盒公园”提升改造及羊台山庄“一米农场”升级工程,新增健身器材2套、儿童游乐设施4组、便民休憩长椅4处。在阵地内嵌入“健康科普”,普及健康素养、儿童营养膳食指南等知识,打造集运动健身、健康科普、休闲社交于一体的健康生活空间。此外,延伸健康教育阵地,与区妇幼保健院党委、谭罗-悠山美地社康中心合作共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

队伍建设增效能,专业服务提质效。该社区邀请区妇幼保健院、谭罗—悠山美地社康中心专家、医生进社区,开展家庭应急救护培训、小儿脾胃调养等主题家庭健康讲座,提升居民健康认知水平。初步构建家庭教育“专职+兼职+志愿者”人才服务梯队,新增2名省级善育指导员,充实科学育儿专业力量。

茜坑社区

打造亲邻和谐幸福村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黄晓华 通讯员 刘菲/文 记者 陈建华/图 在福城街道,茜坑社区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将目光牢牢锁定“一老一小”重点群体,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整合社会资源、培育特色品牌、打造活动阵地,构建起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亲邻和谐幸福村。

青少年在茜坑老村半亩田园亲近自然、观察植物。


在儿童服务方面,茜坑社区权利建设“十有”儿童友好城中村。以“儿童友好”为核心,以“绿美亲邻”为载体,以“多元共治”为路径,茜坑社区成立“小小规划师”队伍,邀请儿童对城中村建设提出创意,通过“空间改造+服务赋能+文化浸润”三维建设模式,灵活挖掘城中村多类微小空间进行适儿化游戏场地改造,新增智能健身广场儿童设施等儿童友好景点17处。同时,发动儿童参与社会治理,常态化开展儿童议事会,推动露营帐篷读书会、植物认养计划等建议落地。

孩子们化身“小摊主”和“小顾客”,在真实的交易场景中体验分享与成长的快乐。

在为老服务上,茜坑社区持续擦亮“为老服务”底色。社区深化老年教育服务,打造长青老龄大学品牌,连续四年运营长青老龄大学,开设声乐、太极、书法等4类课程50期,覆盖学员800人次;创新融入AI课堂、智能手机应用等数字化课程,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激发银龄潜能,推动公益反哺社区,挖掘老年骨干组建“公益技能达人老师”队伍,提供书法培训、义剪、展演等公益服务。

在“一老一小”服务阵地上,街道、社区两级党委发出“社企联心”倡议,带动辖区40余家爱心企业深入参与老村共建,聚焦“一老一小”服务需求,将有近70年历史的老饭堂改造为客家文化展览馆和居家养老服务驿站,将本地居民祖屋打造为便民服务、儿童游玩、睦邻议事的亲邻之家。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