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第22个“全国科普行动日”如期而至。在深圳这座以创新为基因的城市,科普教育早已超越传统的“知识灌输”,演变成一场全民参与的科学探索盛宴。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深圳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径——从“博士课堂”到“科学副校长”,从“校园创客空间”到“青少年科技赛事”,在这里,科普教育早已不是简单的知识普及,而是一场关乎城市未来的系统性工程。
▲深圳学生创客节(2024)makex机器人挑战赛现场。
尤其是近年来,深圳将中小学科学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先后两次制定科创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搭建各类多元协同的科技创新培养平台。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深圳有不少进行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去处。比如,红立方科技馆、深圳科学馆、深圳蛇口海洋科普馆、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深圳还有一些小众的、有特色的科普场所,比如龙华食药科普教育基地、南山垃圾分类体验馆。
2024年初,香蜜公园自然教育中心、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自然教育中心、深圳湾公园自然教育中心、淘金山绿道自然教育中心、塘朗山郊野公园自然教育中心被正式认定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2024—2028年)”。截至目前,全市已有十家自然教育中心被认定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
当然,说到青少年科普,不能不提及深圳天文台。它坐落于风景如画的西涌海滩畔,不仅以其迷人的观海栈道吸引游客,更因独特的天文观测体验而备受推崇。作为深圳市的重要科研与科普基地,这里配备了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及各类观测设备。针对青少年群体,天文台设计了天文夏令营、星空观测比赛等活动,旨在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024年12月5日下午,“科学家来了”第二场活动走进深圳市天文台,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空天科技学院教授、深圳天文学会会长袁丁为来自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小学的20名同学带来一场题为《时间的流向与人类文明的形成》的科普讲座。这场讲座激发了同学们探求知识、思索未来的热情,从教授的讲座延伸开去,同学们在现场就“时间是什么”的主题展开了热烈探讨。
▲孩子们在深圳市天文台天文科普展厅参观。
2025年3月17日,是“深圳星”发现50周年的纪念日——1975年3月17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在距离地球数亿公里的太空中,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1991年,它被正式命名为“深圳星”——深圳科学技术馆联合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深圳市天文台),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励青少年学生“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深圳星”是一颗环绕太阳运行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1975年由青年女天文学家汪琦观测发现,经多国天文学家观测证实,被授予永久编号2425号。
纪念日活动还举办了一系列科普讲座,邀请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多位天文专家走进深圳科学技术馆及多所中小学,为学生们带来《超美的星空》《星座的奥秘》《“深圳星”的发现与命名》等精彩讲座。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将复杂的天文知识转化为青少年易于理解的内容,激发学生们对天文和航天事业的兴趣。
从“博士课堂”到“科学副校长”
2025年3月6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举办2025年度“博士课堂·同一堂课”开机仪式。这一科普项目在过去的几年里,为众多青少年打开了科学世界的大门,在深圳先进院博士课堂科普团队成员们共同支持下,本年度的“博士课堂·同一堂课”数字化课程项目正式启动。
“博士课堂·同一堂课”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科普团队共同打造的数字化科普教育公益课程。项目自启动以来,已成功打造线上课程86节,课程资源覆盖9省13市超10万名中小学师生,获得了越来越多学校师生的认可和喜爱。
▲在“大脑加油站”细胞小屋,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制作和观察样品。
同样,在中科附高(深理工附中),博士课堂也是个超级大热门。学校依托深圳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顶尖资源,邀请了超100位博士大咖来校开讲。从“今天你自闭了么”到“请问您是蛋白质本质吗”,这些有趣又前沿的主题,让学生们仿佛置身于一个五彩斑斓的科学世界。
在深圳光明科学城,一座专为6-18岁青少年打造的“大脑加油站”正悄然掀起科学探索热潮。作为广东省与深圳市“双认证”的科普教育基地,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通过“科研+创新+教育”融合模式,将深奥的脑科学转化为趣味互动体验,成为全国脑科学展示与学习的重要窗口。
据悉,自成立以来,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累计开展科普实训超百场,覆盖青少年群体超万人次,培养逾万名“脑科学小达人”。该中心还整合认知神经科学前沿成果,开发了“元认知校本项目”“脑科学与生命健康科普基地研究项目”等课程体系。
依托深圳拥有众多顶尖科研工作者的便利,“科学副校长”也是深圳中小学科普教育的一大亮点。
2024年12月6日,罗湖区教育局在南方科技大学附属罗湖中学报告厅隆重举行了首批科学副校长聘任仪式暨“院士大讲堂”活动,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张宏出任学校科学副校长。聘任仪式结束后,张宏院士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专题讲座——《让我们聊聊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张院士以其渊博的知识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生动阐述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再以2023年为例。10月24日,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副主任、研究员张力博士被聘为深圳市高级中学龙岗学校的科学副校长;11月6日,深圳市龙华区创新实验学校聘任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深圳理工大学(筹)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院长潘毅为学校科学副校长……当科学家成为学校的科学副校长,这两种身份的叠加,产生了更多的育人力量。
时间继续上溯,2017年10月20日,深圳市盐田区举行了首批科学教育副校长聘任仪式,聘任16位来自华大基因的科研骨干和顶尖专家,作为盐田区首批科学教育副校长,盐田区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中小学科学副校长在辖区16所中小学全覆盖。
“博士课堂”“科学副校长”的实施体现了高端科普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一方面,科研机构根据中小学课程大纲和青少年认知特点,量身定制科普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内容前沿,而且形式多样,包括讲座、实验、互动体验等,旨在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探究欲望。
另一方面,中小学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博士课堂”等提供实施平台。学校将“博士课堂”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安排专门课时和场地,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同时,学校还组织师生参与科研机构的开放日、科普展览等活动,拓宽师生的科学视野。
作为孵化器的学生创客节
去年11月17日,“深圳学生创客节(2024)暨第40届深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在光明区成功举办。深圳学生创客节自2015年开始举办。活动通过竞赛、展览、人工智能公开课等形式,展示深圳市中小学科技教育成果,培养青少年创新实践能力。截至2024年,该活动已连续举办40届,累计参与人数逾10万人次。
在光明区举办的本次活动是深圳学生创客节的十周年,也是深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第40届,可谓“十年磨一剑”。活动包括开幕式、赛事活动、科普互动实验、科普剧表演和科普秀表演等,全方位展现了深圳科技教育成果,线上报名家庭约1万个,现场参加人数超1.5万,当日线上直播浏览量近14万人次。
开幕式上,在第九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萌芽赛道全国总决赛中获奖的深圳学子登上领奖台,分享他们的创新故事。
这次比赛中,深圳有三个项目荣获创新潜力奖,它们是:深圳中学,《新型智能脊柱侧凸早筛和随访仪器》;福田中学,《云墨——智能毛笔书法助手》;深圳市光明区高级中学,《消消乐——智能化免接触高效雾化消毒机器人》。
而在第十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萌芽赛道省级比赛中,深圳有四个项目荣获广东省“创新潜力奖”,它们是:深圳中学,《智优行——面向盲人的复杂室内场景智慧领航设备》;深圳市翠园中学,《智安适——基于蜂窝夹层结构的智能化假肢接受腔》;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育才中学,《御火飞鹰——火情侦察控制先锋队》;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健运通——便捷式社区健身器械提升装置》。
事实上,深圳青少年是各类科创竞赛领奖台上的常客。2020—2024年,深圳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萌芽赛道中获得国家级“创新潜力奖”多达17个,累计获“创新潜力奖”数量位于全国城市第一。
▲福城街道青少年参观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
去年7月开幕的巴黎奥运会,深圳有12名运动员为国出征,与此同时,还有一位深圳少年也代表中国参加了奥运会,但他不是参赛选手,而是因出色的科创成果受到2024年巴黎奥运会全球合作伙伴——三星的邀请,作为三星大使参与奥运活动,成为全国唯一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共同分享交流科普创新成果的学生代表。他就是来自深圳市翠园中学的陈冠维同学。陈冠维和团队发明的智慧假肢接受腔——“智安适”项目通过了三星全球优秀创意项目的遴选,他也因此被选为奥运大使。在此之前,“智安适”项目已先后荣获“全球发明大会中国区全国总决赛”金奖、“第3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专项奖筑梦航天创新创意奖”一等奖、“第九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中学创意组”三等奖(全省唯一)等国家级大奖。
最近一则关于深圳青少年发明的出圈新闻是,2025年5月27日上午,中国首枚由深圳、北京、河北、山东等地中学生航天爱好者自主研制的气象探空火箭“飞燕一号”,在青海冷湖成功发射。“飞燕一号”探空火箭全长1.52米,飞行高度可达到8千米以上,最大飞行速度约2马赫(约为2450.16千米/时),由气动结构分系统、航电载荷分系统、发动机分系统和地面站分系统组成。
深圳新安中学(集团)燕川中学高二学生王裕宁担任该火箭的总设计师。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率先发布创客教育课程、创客实践室建设以及创客教育与学科融合等系列指南,建设了200所创客实践室,开发了1000多门创客课程。
知多D:
深圳科学馆 五个主题展区,包括创造展区、探索展区、思维展区、引领展区和水展区。孩子们能在游玩中锻炼思维能力。
▲深圳科学技术馆科普活动现场。
深圳天文台 坐落于风景如画的西涌海滩畔,不仅以其迷人的观海栈道吸引游客,更因独特的天文观测体验而备受推崇。
红立方科技馆 五大展区300多组展品,80%是互动展品,覆盖了80%的中小学基础科学知识点。在这里可以认识宇宙、探索太阳系、感受物理进步和科技发展,在快乐中学习知识。
▲红立方科技馆吸引很多市民到展厅体验科技乐趣。
深圳蛇口海洋科普馆 有海洋生物标本、贝类、珊瑚等,通过声、光、电、VR演示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再现奇妙世界,让孩子们树立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蛇口海洋科普馆开展融合式教学。
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 深圳市唯一一家国家级地质类自然公园,设有6个展厅,包括科普影视厅和3D科普影院,适合寻找失落的文明。
龙华食药科普教育基地 是首家以食品药品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教育基地,有9大展区和65个展项,通过多个场景让孩子们共赴一场食品药品之旅。
南山垃圾分类体验馆 设多个互动项目,包括实景沙盘、AR虚拟成像等,科普垃圾分类相关知识;深圳综合细胞库有12个板块,小朋友们可以通过游戏互动来加深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钢结构博物馆是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以建筑钢结构和桥梁钢结构为主题的博物馆,孩子们可以通过互动小游戏体验钢结构建筑的设计、制造与安装。
香蜜公园自然教育中心、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自然教育中心、深圳湾公园自然教育中心、淘金山绿道自然教育中心、塘朗山郊野公园自然教育中心 被正式认定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2024—2028年)”。截至目前,全市已有十家自然教育中心被认定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
深圳光明科学城 一座专为6-18岁青少年打造的“大脑加油站”正悄然掀起科学探索热潮。
编辑 周晓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