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刘娥
近日,“创新创业看浙大” 主题调研行走进大湾区校友创新创业现场。来自中央、省市级的近20家媒体组成调研团,通过集体采访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挖掘浙大校友扎根大湾区创新创业的生动实践,展现浙江大学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区域发展的积极作为。
聚焦国家战略 浙大校友深耕大湾区创新沃土
作为我国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大湾区已成为数万名浙大校友建功立业的舞台。据深圳市浙江大学校友会介绍,每年超千名浙大毕业生奔赴大湾区,在这片热土上践行“诚、勤、真、新”的求是校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生态。
调研显示,浙大校友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在跨界创新中展现硬核实力。电气工程学院1990 届校友丁亮将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深度融合,带领华强方特打造中国第一代高科技主题乐园,目前已在全国布局40余座,游客接待量位居世界前列;其担任总导演创作的《熊出没》系列动画发行至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知名的中国文化品牌。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 1991届校友王扬斌创办的阜博集团,以领先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服务全球客户,2023年、2025年两度入选 “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并承建国家级数字文化贸易及知识产权保护项目,为创意经济保驾护航。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993届校友蔡炯炯率领永展控股,凭借浙大赋予的融通视野,在全新靶点一类创新镇痛药研发中实现临床突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1991届校友穆阳创立微牌科技,和机械工程学院1992届校友祝果迅一起带领团队突破户外智能机器人复杂地形下环境感知技术,开辟“Off-Road Robotics”蓝海市场,其MMVGA多模态感知系统大幅提升极端环境作业精准度。
产学研深度融合 浙大科技成果赋能产业升级
浙大强大的科研实力为校友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动能,推动前沿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鲁邦通的“边缘智能”架构将工业数据处理时延降至毫秒级,这一突破来自于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2002届校友黄毅在浙大参与的重点项目经验。电气工程学院2007届校友王洋的多翼创新与浙大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开展专项攻关,其低空智能调度和低空智能驾驶技术在深圳、杭州、舟山等地实现标杆案例落地,相关成果获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竺可桢学院2006届校友刘若鹏带领光启研究院,将超材料技术从学术论文发展为完整全产业链工业体系,广泛应用于高端装备领域;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2003届校友黄卜夫所在的易视智瞳,凭借在浙大积累的扎实功底,自主研发3D窄边框点胶机等产品,服务电子装联、半导体及动力电池等领域头部企业。建筑工程学院1993届校友叶青带领深圳建科院,持续引领和探索中国特色“点绿成金”之路,主导设计雄安商服中心等标杆性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全链条生态赋能 浙大助力校友创业行稳致远
浙大构建的 “产学研用资” 全生态体系,为校友创新创业提供全周期支持。机械工程学院 2012届校友薛耀的未来脑律项目,通过浙江大学校友创业大赛获得早期投资,依托浙大湖州研究院成立智能神经调控研究中心,其穿戴式闭环神经调控系统已推向全球市场。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届校友栗浩洋在浙大科研氛围激励下,带领珠海理想科技研发的电力高压风险辨识及防范系统获全国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彰显浙大数理基础与创新思维的双重赋能。
管理学院校友陈彬所在的前海粤十,在浙大“大数据+管理”专家指导下,构建农产品冷链数字生态,其超低温特种作业机器人技术输出至“一带一路”市场,获浙大校友基金等支持。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1987届校友周正宇的炬芯科技,从纯多媒体芯片成功转型为无线通讯及物联网芯片企业,其发展历程印证了浙大 “求是创新” 精神在IC设计领域的实践。
从集体采访会上的经验分享到深圳、珠海等地的企业走访,调研团深切感受到浙大人在大湾区开放包容环境下的创新活力。他们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将浙大基因融入区域发展,共同书写着高校服务国家战略、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生动篇章。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