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奏丨2024年“深圳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集锦④提质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亚男
06-23 20:0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也是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

近年来,深圳聚焦“巩固脱贫成果 助力乡村振兴”主题,积极组织开展“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涌现出腾讯“为村”、“耕耘者振兴计划”、平安“三村”工程等一大批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和帮扶协作的典型项目,为对口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日,深圳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联合市民政局、市国资委、市工商联公布2024年“深圳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及20+典型案例评选活动结果,丰农控股“智慧农业九步法”、深业南澳四季田园农旅融合项目、腾讯喀什智能温室改造项目、喜茶“订单农业”等入选,涉及产业发展、文旅融合、人才振兴、乡村建设、消费帮扶、社会公益等多个类别。

在2025年“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正式启动之际,深圳特区报选取“赋能”“科技”“融合”“创新”等关键词,对2024年“深圳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20+典型案例进行报道,集锦展现深圳利用产业、技术、创新、人才、贸易、开放等优势,广泛凝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

今天推出第四篇,聚焦“提质”这一关键词,展现深圳力量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输出深圳技术、深圳标准、深圳模式,助力当地特色产业提质升级、乡村面貌增“颜”提“质”。以“订单”为桥构建“ 田间到门店”全链条助农闭环、“深圳农场”打造“基地+供应链+文旅”的产业新范式、以特区技术和标准推动老区产业与生态双提质…… 深圳正以模式创新破题、技术赋能提质、标准输出固本,为乡村振兴注入质效双升的可持续动能。

喜茶:2000 亩桑葚园里的产业共富密码

清晨,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桑葚园里,农户忙着将刚采摘的桑葚装入印有二维码的500g小包装中。这些鲜果将通过“一日一配”冷链直达喜茶门店,成为当季爆款饮品的原料。

在金灶镇桑葚产地,喜茶以“订单农业”模式与当地10个村、近 500 家农户、近 2000 亩果园建立合作,通过定制种植方案、建立实名制溯源监测链条、引导农户科学规范种植等措施,带动农户种植转型升级,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走出一条产业助农的新路径。

定制化种植激发产业新动能。喜茶组建近 30 人专业团队,为金灶镇定制桑葚种植计划,从施药时机到采摘标准都实现标准化管理。在种植、采摘、配送各环节中,喜茶打通上游水果产地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对每一个环节上农户的产出进行追溯、管理和反馈,确保桑葚质量。

全链条管控提升农业质效。积极引导农户科学规范种植,免费发放安全间隔期短的农药,对桑葚样品进行农残检测,向农户发放农残检测试纸;构建鲜果运输管理体系,引入快速预冷设备,自费向农户提供包装材料,采用 “一日一配” 高周转率模式。同时,对桑葚基地的300余位农户、农业工人、合作社工作人员开展可持续种植公益培训,并举办 “农产品流通可持续发展项目”专题交流活动,分享桑葚全链条管理的探索和经验。

喜茶“订单农业”模式为当地农户提供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以高于市场价收购,不仅提高了农户的收入,也有效提升了农民积极性,扩大了桑葚的种植规模。同时,喜茶团队不断提高科学种植技术,保证基地从8月到次年3月,接近7个月的时间都有桑葚供应,完成桑葚分批次成熟目标,推动桑葚种植产业的升级。2024 年 11 月,金灶镇桑葚基地获 “推进可持续种植示范基地” 授牌,成为新茶饮行业首个深度管理桑葚产地的示范项目。

从田间二维码到城市饮品杯,喜茶用订单农业链接产销两端,既让消费者喝到新鲜桑葚饮品,更让金灶镇农户在产业升级中实现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开味缘:“深圳农场”里的“棚”勃生机

每到周末,河源连平县开味缘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简称“连平开味缘基地”)变身为“农业课堂”,来自周边城市的亲子家庭在萌宠乐园喂小动物,走进科普馆观察无土栽培根系生长,再到恒温采摘馆里采摘番茄、小黄瓜等蔬果。

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的连平开味缘基地,是河源市去年入选“深圳农场”的5家农场之一,由深圳市开味缘餐饮集团投资3000元建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显著提升。据统计,该基地每年为当地增加土地流转收入约30多万元,为村集体带来10.5万元固定分红,为本地村民提供30多个工作岗位,每年为村民增收120万余元。

作为深圳南山对口帮扶示范项目、河源市科普教育研学基地,连平开味缘基地积极落实“深圳农场”标准化建设,助力“百千万工程”迈向新高度,引进现代农业恒温智能大棚、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冷链运输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采用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简化栽培程序,具有省水、省肥、省工、高产优质等特点。目前,基地种植各类蔬果303亩,有五彩小番茄、水果青瓜等数十个品种,九成以上的产品供应深圳市场,包括中小学以及大中企业的午餐或食堂等,园区年产值达900万元,构建起从田园到餐桌的大农业餐饮供应链。

同时,连平开味缘基地注重农文旅三产的融合发展,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打造了恒温采摘园、高科技农业科普馆、研学馆等一系列以农业为主题的休闲观光项目,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乡村旅游体验,还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基地还上线了“南连云耕园”云认养小程序,将连平县农特产品搬上云端,通过认养模式,拉近农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提升连平县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销售转化。

从深圳企业的资金技术输入,到“基地+供应链+文旅”的产业闭环,开味缘用现代农业模式挖掘连平乡村土地价值,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的美好图景。当城市的消费需求与乡村的土地资源通过供应链紧密连接,当“深圳农场”智能大棚的灯光照亮传统农耕的转型升级之路,这片土地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发展,成为深圳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深能海洋能源:五维发力绘就特区帮扶老区新图景

海丰县甬莞高速转进海紫路入口,新落成的深汕合作拓展区标识塔,十分引人瞩目。这座由深能海洋能源投资建设的北门户标识,已经成为展示深汕合作拓展区产业风貌的一大窗口。

深能海洋能源依托深汕合作大背景,以党建为引领,以“高站位、真情怀” 投身汕尾市海丰县“百千万工程”,首期出资 5000万元,2024年建设投资 900 万元,累计捐赠175万元,从打造对外门户、引领市容升级、带动产业发展、引领绿色低碳转型、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等五方面着手,立体化助力海丰“百千万工程”建设,为老区乡村振兴注入特区动能。

以“深圳速度”打造对外门户。海洋能源投资500万元在海丰县新建及改造深汕合作拓展区三座门户标识塔项目,从设计方案定稿到进场开工建设,用时不到两个月,以深圳速度响应当地之需求,有效对外展示了海丰县产业发展的新风貌。

以“深能标准”引领市容升级。海洋能源计划投入2000万元用于新建“深能标准”垃圾转运站、公厕等,提升梅陇镇市容市貌。目前已在梅陇镇广场前、西山公园新建两座高品质公厕,并于2024年8月应急进场海丰县附城镇、城东镇,免费提供价值70万元、三个垃圾中转站压缩箱用于临时垃圾处置;规划建设的“深能标准”垃圾中转站已完成方案设计,预计建成后预计每年可接收中转垃圾6.57万吨。

以“深圳经验”带动产业发展。在深圳市-汕尾市产业转移合作园,海洋能源投资 2100 万元,协同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尾指挥部建设的深汕大厦正紧锣密鼓筹建中。该项目是集珠宝产业服务功能、政务服务功能、企业研发办公功能等一体化产业服务平台,将进一步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深化深汕对口协作机制、促进汕尾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深汕两地产业共建的又一示范项目。

以“深能技术”引领绿色低碳转型。海洋能源发挥深耕绿色能源领域多年的经验优势,计划投资100万用于海丰县综合能源规划,经多次实地踏勘,结合海丰县资源禀赋,制定综合能源资源规划方案,包含陆上风电、光储充、供热等子项,助力当地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以“深能模式”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海洋能源根据海丰县现有的实际情况及需求,投入100万元用于协助编制环卫规划,从根源上改善海丰县的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提升海丰县综合竞争力。目前,《海丰县环卫特许专项规划》已完成编制,为海丰环卫提升改造绘制了清晰蓝图。

从门户标识到深汕大厦筹建,从市容升级到绿色能源发展规划,海洋能源以精准规划为引领、以产业升级为核心、以民生改善为根本,探索出由深圳国企与革命老区共建的“百千万工程”发展样本,用“深圳速度”“深能标准”“深能模式”书写着特区带动老区的共富新篇。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亚男)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