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引导企业自觉守法,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意识,6月23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正式公布2025年第二季度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反映了当前环境管理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也展现了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刚柔并济、宽严相济的执法理念。
据市生态环境局介绍,本次发布的典型案例共3件,涉及超标排污、无证放射、违规使用超标涂料等生态环境案件:
案例一:污水超标23倍:整改+道歉=减罚8万
宝安区某生态工程公司因污水氨氮超标最高达23.67倍被查,企业通过修复设施、媒体公开道歉等整改措施,最终罚款从28万元降至20万元,体现“惩教结合”执法理念。
案例二:口腔诊所无证拍片:首违免罚显包容
光明区某口腔诊所未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使用CT设备,因首次违法且及时办证整改,依法获得免罚处理,彰显执法部门对小微企业的包容审慎监管态度。
案例三:绝缘油超标被罚2万:VOCs管控无小事
光明区某机电公司因使用VOCs含量超标121%的绝缘油,被依法责令整改并处罚款2万元,警示工业涂装领域必须严格落实VOCs源头管控要求。
本次典型案例的发布旨在:一是强化警示教育。以案释法,清晰揭示不同类型环境违法行为的特征、危害及法律后果,警示广大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遵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切勿心存侥幸。二是彰显执法透明。公开案件查处过程、法律依据及处罚裁量结果,展现生态环境部门依法履职、公正执法、规范用权的原则,增强行政执法公信力。三是引导企业守法。既警示违法必究,也传递正向信号。案例中展现的“公开道歉承诺减罚”和“首违不罚”政策,鼓励企业主动纠错、积极整改、承担社会责任,体现了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导向。四是明确监管重点。提醒企业重点关注排污许可制度执行、辐射安全许可前置管理、VOCs源头控制等当前环境管理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同时,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呼吁全市企事业单位:严守法律红线,深入学习并严格遵守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内部环境管理制度,确保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依法申领相关许可证件;主动排查整改,定期开展环境风险自查自纠,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整改到位;积极响应政策,理解和配合监管部门推行的柔性执法措施,主动承担生态环境社会责任。
本批典型案例已在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官方网站全文公布,供社会公众查询和监督。生态环境部门将持续保持执法高压态势,依法严惩环境违法行为,为守护深圳的碧水蓝天净土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