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袁春燕/文 陈建华/图
▲6月21日晚,2025年度“古墟学堂文化点灯”第四期毕业典礼在观澜古墟举行。
一方舞台,一次尽情展示。6月21日,“文化点灯 薪火传承”2025年古墟学堂文化点灯第四期毕业典礼在观澜古墟举行。从开学典礼的青涩试探,到毕业典礼的自信满满,30余名学员在70天内成长蜕变,用一场精彩的表演,为“文化点灯”学习之旅画上一个闪亮的句号。
▲现场精彩的表演,赢得台下学员们的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当晚,阵雨不断,但淅淅沥沥的雨点浇不灭学员们的热情。现场,深圳市龙华区曳步舞协会的小演员“友情客串”,表演曳步舞《少年》;文化点灯第四期学员自编自导自演,带来合唱《明天会更好》《把未来点亮》、非洲鼓演奏《鼓动青春》、旗袍走秀《江南烟雨》、情景剧《红尘作伴》、诗歌朗诵《深圳之恋》等精彩节目。
▲曳步舞《少年》。
“我在这里看到了一种精神,这是点亮的力量。”学员分享环节,自称i人的吴芸勇敢挑战自我,站上舞台面向观众,大胆分享自己的所学所获。“通过学习,我们点亮了自己内心的那盏灯,如今站上舞台,希望把这盏灯传递给更多的朋友。”学员戴仲凯是第四期班委会中的一员,他说正是老师们不断传授知识和给予源源不断的能量,让其内心充满光明,“我有付出有得到,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2025年古墟学堂文化点灯第四期项目授课现场。
“让我们的行动,成为梦想的翅膀,让我们的文化点灯,照亮更多人的未来……”一段庄严的誓词,一次行动的宣告,这群“文化点灯”的受益者,成为“传灯人”,以行动点亮希望的火种——点亮自己,照亮他人。
▲情景剧《红尘作伴》。
“文化点灯”项目教务组组长兼班主任范红利为第四期毕业生送上祝福,“茫茫人海中各不相识的人,因为文化点灯,凝聚成了‘我们’,大家共建共创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是一件特别神奇的事情。”她希望学员们在未来能真实面对不完美的自己,真诚面对他人、拥抱世界,做会发光发热的“自燃”小宇宙。
▲学员们在打卡墙留影。
在渐密的雨势中,“文化点灯”发起人黄老师为毕业学员颁发荣誉证书。从一个想法,到种一颗种子,慢慢浇灌等它成长,期间衍生出来的人与事,远超她与老师们的想象。“这个课堂是加油站,是我们在这儿接受新的知识、信息,不断提升认知的地方;这是一个练习场,大家在这里学会分享,学会表达,收获鼓励和接纳;这是一个游乐场,用游戏的心态对待过于严肃的人生,让学习变得有趣起来。”而在此过程中,老师与学员,付出与得到,均是一场“双向奔赴”。“希望这一份爱与温暖,能不断传扬,文化点灯的光,越照越亮!”
■“点灯”故事
“传灯”接力持续点亮
“参加文化点灯,是我做过最重要的决定,影响了我的一生。”27岁的“海归”吴芸在听到学姐说这句话时,心里犯了嘀咕:什么课程这么神奇,还能影响一生?如今,她亲身验证,学姐的话,确实不假。
“最大的改变在于性格。”从最初的拘谨内向,到如今主动展现,吴芸和大多数学员一样,在课堂上完成了性格蜕变。有别于传统教育模式,“文化点灯”打破单向授课的局限,通过破冰课、脱口秀、人生规划等互动环节,让课程变得有趣,也让来自各行各业的学员们深度合作、交流。在这里,有投身山区公益的学员分享捐赠经验,也有保险从业者提供实用建议,不同年龄、职业、背景的人因共同的求知欲汇聚一堂,实现认知的“破界”。
作为家中独女,吴芸一度奉行做好自己,不打扰他人的处世之道,但“文化点灯”所倡导的深度人际互动让集体更像“家庭”,大家不怕麻烦,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她深受触动,“这是一种奉献精神,也是一种点亮的力量。”
感动还来自被看见。一次课上,吴芸分享曾在国外因错过末班车无法回到住处而被迫在街头露宿的经历,有学员叮嘱,“你很勇敢,但我不希望你以后再遭遇这样的事情。”小小又真挚的善意,让她倍感暖心。
作为初涉职场的新人,“文化点灯”对吴芸来说,就像校园与社会的过渡桥梁。校园同学因知识结构与专业相近认知趋同,而在“文化点灯”,则为她带来“人生有多重可能性”的震撼与颠覆。课堂上积累的资源,也将成为她未来应对工作、生活难题的“智囊团”,“遇到困难,我会勇敢问,勇敢尝试。”吴芸说,不尝试,永远不知道结果是什么,迈出一步,就有可能成功,就算不成功,也会有所收获,“也可以走下一条路嘛。”
与i人吴芸不同,刘爽就是团队“气氛组”的担当。长期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的刘爽,加入“文化点灯”后,发现公益慈善与“文化点灯”理念如此贴切,“我们一直践行的正是‘越付出越得到’,但更大的受益,来自‘越学习越有料’。”
这一收获,在8周的系统学习中充分体现。老师们将知识精华融入实践,课堂互动性强,让学员主动联想生活场景并运用所学。破冰交流、公开表达等课程,打破刘爽对“培训”的刻板印象,而这些技能的习得,也让刘爽在公益服务、活动策划以及公开演讲等方面更加得心应手。
在学习过程中,刘爽还与组员奔赴紫金帮助留守儿童,将公益精神从文化领域拓展到更多场景,“‘文化点灯’精神可以传递更远、更广。”
“毕业不散场!”对刘爽来说,课程结业了,但“传灯”动作仍在,“文化点灯赋予公益事业强大的精神内核和助力,未来我也会与文化点灯一起传递能量,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
教与学双向奔赴 知与行同频共振
“毕业的文凭不能决定你的高度。”作为“文化点灯”元老级讲师,冯庆从第0期到第4期对学员的持续观察中得出结论。学历低反而求知欲更强,学得多且快;学历高容易产生知识和认知壁垒,局限前进脚步……
冯庆对几类学员印象深刻。首先是“独抚妈妈”群体。这类学员在“文化点灯”能够互相学习、互相滋养,找到更多壮大自己的力量。独自抚育孩子的艰辛,外人常常无法感同身受。这些“独抚妈妈”走进“文化点灯后”变得开朗、自信。常常有妈妈带着孩子一同前来,妈妈在认真上课,孩子在一旁做作业。“我们在学员身上看到一个人想活成自己的样子,其实很简单,勇敢走出来就可以了。”冯庆说。
还有年轻的创业群体。这些学员年纪不大,学历也不高,但勇于拼搏。“他们就愿意走出来,愿意学,而且一边学一边创业,让人感受到人的潜力无限。”有时候冯庆会经常想一个问题,“文化点灯”是什么?答案是一个平台。通过课程为学员打开一扇门,“你愿意留在门里面还是走出去?自己决定。”
“文化点灯”项目设立之初,目标定位就很清晰,指向青工群体。因此,课程设置的意义,就在于为其成长提供助力。“紧扣学员需求,结合当下热点,缺什么,补什么。”学员不善于表达,那就上台去;技术“迭代”慢,那就传授新技术(AI)应用展示;对未来迷茫,那就奉上人生规划课程……第4期增加脱口秀,是在表达的基础上,补足学员演讲方面的短板。
老师肖玫也有深刻感受。她认为“文化点灯”首先给予大家一个安全的“身份”。在这里是学员、组员,是表达的练习者,也是一个倾听者,可以放开探索,也可以安心试错。在“文化点灯”,她发现“他人即风景”。这里的人来自各行各业,每个人都有自己打开人生的方式;在“文化点灯”,老师与学生双向奔赴。彼此都是付出者,也是收获者。“每次得到正反馈的时候,都是我们和学员共同成长的时刻。”
■“点灯”之路
以灯传灯 以文化人
“一段很新奇的体验。”曾参加“文化点灯”公益教育项目的钟杨妮这样形容“文化点灯”。对她而言,“文化点灯”犹如打开了她生活的新空间。而更多如钟杨妮这样的学员,在“文化点灯”中找到自我,觅得答案。
1个“金点子”,得到落地“孵化”的机会,转化成了一串“金果子”。“我想发起一个文化公益项目,为龙华的外来务工者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创造一个免费学习的机会。”去年1月,在得到高研院深圳校友会组织的“湾区之华创享会”上,“文化点灯”公益教育项目发起人黄老师,把这个深藏内心许久的“金点子”说了出来。现场,一批“得到”校友产生共鸣,并当即决定付诸行动。这些得到校友各显其能,将自己在得到高研院课堂收获的“技能卡”带来龙华,将公益教育送到“当下与近处”,成就了“文化点灯”项目。
招募、面试、遴选、“磨课”,2024年3月16日,在提出想法后的第七个星期六,31位学员、15位教研及教务组人员齐聚观澜古墟,正式开启“文化点灯”之旅。
被学员们亲切称为“班班”的范红利将“文化点灯”项目比喻为一个“脚手架”,只为帮助想要追逐梦想却找不到学习组织和平台的群体提供一个场域,并利用专业化、系统化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思维,帮助他们攀爬知识阶梯,触碰原以为遥不可及的梦想。
“0”到“1”,“1”到“N”。“有趣”是“文化点灯”课堂内容的灵魂。第0期课程以点亮链接之灯、认识自己、人生规划、学会沟通、学会表达、学会学习、拥抱变化以及毕业设计+小组分享八节破冰课,让学员在“有趣”中学习与成长。0,是起点,更是亟待磨合的“试验田”,因此,从“0”出发,一路奔跑,将公益的微光聚成星火。
“目前‘文化点灯’已成功举办9期,包括4期古墟学堂文化点灯和5期训练营,覆盖近500名学员。”8周课程,学员实现“被接纳—自我疗愈”。“课堂是学员们的情绪安放口,可以通过正能量场域缓解他们的工作、生活压力。”范红利表示,相比较于古墟学堂文化点灯,特训营则以送课形式触达民办校园,通过反差对比授课激发教师对“有温度教育”的反思,推动教育回归“看见人、链接人”的本质。
越来越多人被点燃,也有更多人转变成为“点灯者”。项目初期,以讲师团为主,承担“磨课”重担。随着课程推进,受益的学员被“点燃”加入,并成立志愿者队伍,参与并协助教务工作。从第2期的23名志愿者,到如今第4期毕业后扩充至30余名,队伍的不断壮大成为“点灯”到“传灯”最具象化的表现。
这一次毕业典礼,学员们的身份被打乱、切换,他们有些承担策划工作,有些做起导演,有些则成为场控,“在这里,大家通过实际的付出获得认同,破除‘自我无用感’。”以往毕业季,范红利会给每一位学员准备一份贺卡,亲手写上她对学员的祝福与寄语。今年,第4期的学员收到特殊的寄语——范红利结合每位学员的特点与优势,录制音频鼓励每一位学员学会看见自己的闪光点。
学员心声
“文化点灯”教我们守护火种,更教我们成为提灯人,我们将永远带着点灯人的基因启航!——卓丽坤
在这里我认识许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让我们一起将星光聚成星河,让热情和温暖永远在路上。——刘爽
愿公益之光如繁花,一路照亮你我同行。——黄燕
感恩相遇“文化点灯”,以文化之灯明毕业之路。——邓丽珍
我们在奉献的过程中,越付出越得到。——吴芸
在“文化点灯”收获知识、成长与友情。我愿做火种,把这份光芒烙进千万人的胸膛。——徐冬梅
感恩文化点灯,点亮知识与希望,愿美好永不散场,未来继续追光前行。——熊文佳
文化星火已点亮,前路星辰皆文章。——骆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