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让造房子像“搭乐高”、“空中造楼机”刷新建造速度 、“模块化建筑”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云端建造工厂”把工厂“搬到”工地、“建筑机器人智能施工”解放人力、提升效率……这场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科普展览,让建筑前沿科技与青春热情在荔枝季的深大激烈碰撞!
6月20-21日,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主办,深圳市建筑产业化协会、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深圳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承办,22家行业龙头代表企业及高校共同参与的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科普进校园”活动(第二站)在深圳大学致艺楼一楼火热开展,此次科普展览不仅有建筑前沿科技展区,还有行业资深专家大咖科普讲解、装配式建筑知识展区、趣味游戏互动、集章打卡兑奖、校园招聘等丰富内容,以丰富多元的形式播下创新与变革的种子,开启了一场链接现在与未来的沉浸式旅程。
“科学普及对于激发青年科学兴趣与好奇心、培养探索精神、树立科学理想意义非凡”,深圳市建筑产业化协会会长龙玉峰表示,本次活动通过将建筑前沿科技、产业趋势与青年人才的培养紧密联结,为学子们打开通往建筑产业智能化、工业化转型升级的大门,将有力激发青年一代探索未来建造的浓厚兴趣与无限潜能,为培养引领建筑产业革新的生力军奠定坚实基础。
沉浸体验,智能建造触手可及
活动现场,20余家行业龙头代表企业及高校共同精心打造了“画积木”、“造积木”、“搭积木”等特色科普展区,“高效精准的BIM技术、建筑机器人、空中造楼机、云端建造工厂模型、模块化建筑原拆原建模型”等数十种建设领域的新技术、新科技、新产品亮出了各自的硬核实力,生动展示如何实现像“搭积木”一样快速、环保的“造房子”,以及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如何重塑建筑业的DNA。
记者现场了解到,中建科工自主研发的圆管焊接机器人装载了高精度的线激光传感器,可以自动识别焊缝坡口,误差控制在1毫米以内,焊接接口整齐,使用后工效可提升约30%,一次合格率提升至99.5%,同时对比传统焊接可节能减排约20%,还可以24小时上班,不挑工作环境;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空中造楼机”,针对项目实际“量体裁衣”,集成高效化、人性化、智能化、轻量化特点,打造类工厂环境,采用国内领先的工业化产品核心技术——电液伺服直驱液压油缸,辅以传感器,自重减轻30%,全程智能一键顶升,可实现最快5天建造完成一个结构层;中建四局的“云端建造工厂”就像把工厂“搬到”工地,多款智能建筑机器人上阵,实现自动化、流水化施工,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过去“危繁脏重”的作业场景;东莞润阳的可拼装房子模型将建筑的设计方案以实体模型的形式直观呈现,让同学们更清晰地理解建筑的外观、结构、空间布局等;筑博设计的国产自主可控专版BIM系统通过三维建模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设计效率20%-30%。
现场的“建筑黑科技”可不止这些,深圳大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的装配式地下结构足尺试验系统、中建海龙“模”力十足的北京桦皮厂胡同8号楼模块化原拆原建模型、万翼科技的擎天柱模型引擎、特区建工科工的惊艳“特立方”、深圳博匠的喷涂机器人、金鑫绿建的钢结构实物模型、现代营造的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丰富多元的建筑科技创新产品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学生们跃跃欲试,亲自操控灵巧的焊接机器人,目睹机械臂精准高效地完成作业;操作室内建筑喷涂设备,感受自动化带来的质效飞跃;通过模拟系统进行建筑测绘,沉浸式体验智能建造的精准与高效。
“亲手操控这些前沿设备,让我真切感受到科技对建筑业的颠覆性变革,课堂上的理论瞬间变得无比鲜活,也彻底颠覆我对传统建筑业‘灰头土脸’的刻板印象!” 一位智能建造专业的同学在体验机器人实操后兴奋不已,“这种科普的形式太棒了,不仅拓展了视野,也让我对未来方向有了更明确的规划。”
有趣有料,科普点燃创新火种
活动当天恰逢“深圳大学校园开放日”,现场犹如未来建筑科技的互动乐园,人流如织,气氛持续高涨。展览现场,除了可以零距离参观与沉浸式体验建筑前沿产品与技术,还能通过参与智能建造知识问答、积木拼图游戏互动等深入感知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行业脉搏,更是有链接名企机遇的校园招聘。大家在这趟有趣、有料的科普旅程里看得见、摸得着、玩得起劲儿。
在装配式建筑漫知识展区,资深专家大咖现场化身为科普讲解员,形神并茂地讲解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相关知识;趣味知识漫画展区将专业晦涩的术语转化为轻松活泼的漫画故事,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历程、智能建造的核心优势、绿色低碳建筑的实现路径,在一幅幅生动画面中流淌;科普驿站的企业科普员们将自身的建筑产品技术资源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建筑知识传递给观众;热闹非凡的游戏互动专区更有“我们一起造房子”“装配式建筑拼积木”等竞技游戏考验着空间思维与团队协作,知识在欢声笑语与竞技乐趣中深入人心。
同时,本次活动也为深大学子搭建了通向广阔未来的桥梁,国内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领域的顶尖企业齐聚一堂,带来涵盖技术研发、工程设计等多元化的优质实习与就业岗位,企业代表与学子们热烈交流,分享行业洞察,精准对接人才需求,为深大学子铺就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
智造未来,赋能高质量发展
据展厅内的装配式建筑知识展区科普员介绍,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强调在工业化生产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技术、材料和理念,实现建筑生产的智能化、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同时,注重创新和技术应用,以满足社会对建筑品质、环保和节能的需求。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深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智能建造为突破口,以绿色化、工业化与智能化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截至目前,深圳市装配式建筑总规模超1.2亿平方米,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58.68%,已经成为我市主流建造方式之一。装配式建筑在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不断向市政设施、轨道交通等领域扩展应用,也不断提升集成化、产品化水平,不断朝着工业化与智能化协同发展方向迈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质与量不断提升,在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同时,作为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深圳智能建造试点工作已连续两年获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通报表扬。深圳通过大力发展智能建造,推动建筑业与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跨界融合。经过两年多的试点实践,累计有28条举措纳入全国发展智能建造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取得了良好成效:发布《深圳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统筹推进“六大体系”建设;发布智能建造技术目录(第二版),涵盖七大版块42项技术;遴选124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涵盖学校、保障性住房、“工业上楼”建筑、轨道交通等多种工程类型,有多个项目入选住建部、广东省试点项目;发布两批共40家产业链企业,重点发展六大特色产业链。
这场在深大校园绽放的科普盛宴,正悄然孕育着塑造明日建筑图景的蓬勃力量。未来,我市将继续深入推进智能建造和新型建筑工业化知识科普工作,不断加快人才培养,为进一步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城市建设及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贡献力量。同时,也期待活动下一站,继续点亮更多青春梦想!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汤山文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创新之城深圳,也是“爱阅之城”,多年来一直深耕全民阅读。在地铁、公交上,在公园草坪、长椅上,在各具特色的书店、书吧里……你经常能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看到深圳人读书的身影。从社区的公共图书馆、街边的“24小时书吧”,到连续举办25届的“深圳读书月”,文化的力量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起来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可以是你在通勤地铁上,读散文的片刻惬意;可以是你周末在莲花山公园,铺块餐布边晒太阳边翻书的悠闲;也可以是你深夜路过24小时书吧,透过玻璃看到陌生人专注读诗的温暖剪影~让我们一起收集这些闪光瞬间,让书香在交流中传递,让更多人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温度! 【本期话题】#爱读书的深圳人# 【活动礼品】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活动时间】即日起-9月20日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3位用户分别送上有你“圳”好深圳盒子1份和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兑奖方式】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为入选用户发送短信收集领奖信息,请您注意查收。
00:11
小梅沙畔,邂逅今日绝美落日 图为拍摄于9月11日,捕捉到深圳小梅沙的落日美景,那温暖的色调,将海、山、城都渲染得如梦如幻 。#读特小记者#
03:09
《好日子》
00:42
#水木年华25周年巡演深圳站 很幸运在读特抽奖活动抽中了水木年华的门票!谢谢读特实力宠粉,请我看了秋天的第一场演唱会! 散场时体育馆的灯亮起来,耳边还飘着《一生有你》的尾音,身边的人还在哼着“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后援会让我们去老师们的酒店等合影,合影后在吃烧烤的地方偶遇缪杰老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缪杰老师非常接地气,把刚在舞台上闪着光的青春,突然拉到了眼前的小桌子上。 演唱会时有多热血,宵夜就有多踏实。他没舞台上那么“亮”,穿简单的T恤,《在他乡》这首歌太适合在深圳奋斗的我们;缪杰老师还是我老家黔东南榕江县的荣誉村长,对粉丝十分亲切。许多人当年第一次听《启程》是在二十年前的校园里,那时《完美世界》是真的很火。我们把《一生有你》唱给他听,他还随着我们的节奏打着拍子。 临走时我说“榕江见!”,他也回我“榕江见!”。那些藏在旋律里的晚自习、毕业季、第一次离家的夜晚,被他在台上一唱,就全活了过来;而这顿没什么讲究的宵夜,更像给这场青春回忆加了个温暖的注脚——原来陪我们长大的人,真的就像身边聊得来的朋友一样,亲切又真诚。 谢谢读特助我圆梦,希望读特继续为用户带来更多福利,比心~
【图片动态】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