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协同,数智赋能!学府中学田亿欣名校长工作室走进学府一小进行研修

读创教育 张郗郡
06-13 17:50
摘要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张郗郡 方杰

推进教育数字化,抓数智化机遇,构建未来教育生态。6月10日,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校长、学府中学党总支书记田亿欣同志带领名校长工作室成员走进学府一小,组织开展主题为“教育教学领域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的研修活动。

当下,人工智能正重塑教育生态,推动教育模式向个性化转型、教育重点转向素养培育,学校教育方向也必须紧跟国家战略,让人工智能更好赋能教育各环节变革。

带领工作室一行参观完校园,黄大耀校长分享了学府一小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该校秉持“人人有发展,个个能成才”理念,通过“大规划、小切口、多渠道”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大规划上,打造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并开展创新教育;小切口方面,与高校、企业合作开设普及、拓展及专业课程;多渠道则体现在营造科技氛围、开展项目式学习、整合多方资源共建实验室与培训师资。

何海银副校长以“融创共生”为核心理念,分享了香山里小学如何构建起智能时代教育的情境化、个性化、社会化发展的新样态。实践中,学校以“双中台”架构整合教育数据,打造AR/VR自然探索中心等六大虚实融合场景,为学生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运用学习分析理论采集多终端数据生成个性化报告,引入AI助教并开发语文读写智能分析等学科工具,构建动态多维度评价体系。

本次研修,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教师石义琦以专业的视角,系统阐释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逻辑与实践路径。他指出,数字化转型是国家战略与技术革命共振的结果,通过AI技术推动教育从“辅助教师教”向“支撑学生学”转型,实现“大规模个性化教学”。

石义琦特别强调,技术应用需以教育观念革新为前提:教师要从“课堂主讲者”转型为“学习活动组织者”,利用 AI 设计 “学-思-议-创”四环节课堂;学生需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思考者”。

在实践路径上,他主张以国家课程为根基,开展“学科本位”项目式学习,通过AI采集多维度数据、匹配精准资源,实现“教材大单元”与“真实情境小任务”结合。他呼吁教育者要理性包容,发挥AI效率优势,构建“物理空间+数字资源+数据采集”多维场域,培养具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关键节点,工作室组织专题研修活动,聚焦教育教学领域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可谓正当时。在研修活动的最后,田亿欣校长提醒大家,要充分认识到AI重塑教育生态的必然性,AI是教育“升级器”而非“颠覆者”,AI必须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校长要自觉树立“人机协同”教育观,厘清AI“增效工具”属性,聚焦教育教学核心场景的实践探索,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南山智慧与力量。

(图片由学校提供)

(作者:张郗郡)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