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了华为首席执行官任正非,在这场聚焦“华为面对困难如何做”“基础理论研究价值”“人工智能的未来前景”等核心议题,展现一个企业家“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的自信。
值得关注的是,访谈间不时闪现的硅基芯片、非摩尔补摩尔、群计算等,以及黄大年、罗登义等科学家,恰似解码中国科技突围的密码本。让我们透过这些科技热词,触摸中国创新体系的肌理和脉动。
任正非:“硅基芯片,我们用数学补物理、非摩尔补摩尔,利用集群计算的原理,可以达到满足我们现在的需求。”
名词:非摩尔补摩尔
解释:在摩尔定律逐渐放缓的背景下,华为寻求通过非传统的手段来补充和提升计算能力。这可能包括采用新的计算架构、优化算法、引入新型存储技术等。
其实在更早的时候,华为徐直军在一次演讲中就提到了“以面积换能力”“以堆叠增容量”“以集群扩规模”“非摩尔补摩尔”等手段,体现了华为在提升算力方面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方法。
再来具体说说“非摩尔补摩尔”,摩尔指的是摩尔定律,非摩尔就是指走非摩尔定律路线去发展半导体,增强系统整体表现。摩尔定律是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的经验之谈,其核心内容为: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约每经过18个月到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换言之,处理器的性能大约每两年翻一倍,同时价格下降为之前的一半。非摩尔补摩尔,就是在工艺受限的条件下,没办法在有限空间里放更多的晶体管了,那就从软硬件结合、芯片设计、算法优化等非摩尔路线层面,系统整合去提升芯片性能。
名词:集群计算
解释:集群计算是一种将多台独立计算机连接起来,协同工作以提高整体计算性能的方法。“群计算补单芯片” 是任正非在谈到芯片技术发展时提到的一个概念。其核心含义是通过集群计算的原理来弥补单芯片性能上的不足。具体来说,当单芯片的性能无法完全满足需求时,可以通过多芯片协同工作,形成一个强大的计算集群来实现所需的功能和性能,从而在实际应用中达到满意的效果。
2021年9月,华为集群计算在华为全联接大会上正式发布,这是业界首个公共多样性算力服务平台。该平台采用系统工程与架构创新设计,支持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高性能计算中心及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等多种应用场景,通过高密整机柜交付和预制模块化机房技术,将建设周期从传统数据中心的两年缩短至六个月。
名词:数学补物理
解释:就是用公式“榨干”芯片潜力。通过数学等价变换将复杂乘法转为加法,让芯片的算力利用率飙升。这就像给芯片装了个“数学大脑”,原本需要暴力计算的任务,现在用公式就能轻松化繁为简。
任正非说:“要重视理论特别是基础理论的研究。基础研究不止5—10年,一般要10年、20年或更长的时间。如果不搞基础研究,就没根。即使叶茂,欣欣向荣,风一吹就会倒的。”
名词:基础研究
解释:基础研究的转化周期很长,以手机里的诺奖技术为例,里面很多技术就来自于10年、20年前的理论研究和发现。比如手机里的存储技术,这一技术的实现和发展得益于“巨磁阻效应”的发现。巨磁阻效应是指材料的电阻率在外磁场作用下发生显著变化的现象。而这一现象最早是在1988年首次被法国物理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物理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独立发现。
事实上,巨磁阻效应不仅限于硬盘,还广泛应用于其他磁性传感器和磁存储设备中,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基础之一。
还比如现在高清透亮的手机屏幕。它是采用了一种叫“导体聚合物”的材料。
“导体聚合物”是指在掺杂化学和电化学后能够显著提高导电性的聚合物材料。在手机屏幕应用中,导电聚合物被用作透明电极材料,它具有良好的透明性和导电性,适用于触摸屏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等显示技术。
而这类材料最初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的黑格.马克迪尔米德和日本的白川英树三人,他们因此在2000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任正非:“黄大年是个伟大的科学家。我们得到他家族的授权,利用他的名字,做了一个黄大年茶思屋非盈利的网络平台,免费让大家查阅世界的科技信息。”
人物:黄大年
故事:黄大年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他从国外回到祖国,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科学家。他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为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不幸去世,年仅58岁。
黄大年 图源:新华社
1958年,黄大年出生于广西南宁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父母的引导下,黄大年从小就对科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
1982年,黄大年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毕业留校任教后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为了掌握世界最前沿的技术,他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后,通过努力成为了世界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的引领者。
2009年4月,黄大年受到祖国的召唤,决定回到吉林大学。
“在这里,我就是个花匠,过得再舒服,也不是主人。国家在召唤,我应该回去!”
回国后,黄大年作为首席科学家,组织全国400多位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秀科技人员,开展“高精度航空重力测量技术”和“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两个重大项目攻关研究,总投入5亿多元。
通俗地说,前者就像在飞机、舰船、卫星等移动平台安装上“千里眼”,能看穿地下深埋的矿藏和潜伏的目标;后者就是自主研发给地球做CT和核磁的仪器装备,让地下两公里甚至更深都变得“透明”。
在报告文学《大地之子黄大年》中这样写到:他的归来,能让某国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任正非:“贵州有个农学家罗登义,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分析研究水果蔬菜营养成分的时候,发现一种维生素含量很高的野果子刺梨。中国那时还在抗战时期,社会教育水平还很低,没几个人懂。后来写了一篇论文,说刺梨是维C之王。”
人物:罗登义
故事:刺梨,是现代年轻人“朋克养生”的新宠,是贵州人的“治愈系”圣果;是抗战将士的“营养包”。
出生于晚清时期的罗登义,有一个梦想:“让民众吃上富有营养的食物,国民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这成为了他毕生的追求和事业。
1922年,17岁的罗登义在贵阳南明中学毕业,向父母要了100元钱的路费,走出贵州大山来到北平求学。他选择了北京农业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和营养化学专业。
1942年,罗登义初次发掘刺梨的营养价值并有效应用,呼吁广大民众和抗日战士:“每日食用1至2枚刺梨鲜果或干制果实,可以补充维生素之不足,消除士兵的夜盲症,增加健康和体力”。罗教授亲自带领学生在贵州湄潭、花溪等地采集野生刺梨,干制后运往抗日前线。
在罗登义九十余载的人生中,从事农业生物化学、营养学科研教育70余年,他从事的大众营养研究对我国营养学和食物中微量元素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他研究的刺梨,如今已作为一项具有地域特色、绿色健康的产业。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潘未末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45载圳青春!用镜头捕捉深圳的活力与温度——不管是现代化天际线、山海连城的自然生态,还是深圳人的奋斗瞬间、科技园区的创新活力,都能拍成大片参赛~ 报业 er 集合拍大片啦!深圳报业集团“光影跃动・全员视界”视频大赛第一季火热启动,不管是镜头小白还是拍摄达人,快来鹏友圈秀出你的创作力吧~ 【话题标签】#45载圳青春# 【参与时间】即日起至8月25日 【参与形式】个人赛/团队赛 【提交方式】在读特客户端“鹏友圈”带话题发布相关视频 【提交提示】在“鹏友圈”发布视频后,请保留高清原片,如若获奖还需收集进行后续展播。届时可将视频作品原片发送到指定邮箱:dutenews@163.com 请务必在鹏友圈文案/邮件标题中注明:【45载圳青春】或【报家生活秀】-[个人/团队]-[短视频/长视频]-[作品名称]-[作者/团队负责人姓名+部门] 【结果公布】8月26日颁奖礼揭晓,优秀作品还会在读特和新媒体大厦屏幕展播哦~ 别犹豫啦,拿起手机/相机开拍,让你的镜头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07:43
#45载圳青春#[团队] - [长视频] - [微光成炬,爱在梅林] 这是一个关于老龄的故事,也是属于梅林街道的故事,林叔,一位初来深圳的“新深圳人”,带着牵挂,从远方来到女儿身边。他原本只想短暂陪伴,却在梅林的街头巷尾,遇见了意想不到的安心与温暖——适老化的社区设施,细致入微的居家服务,热热闹闹的老年课堂、邻里茶话、健康义诊……原来,这里不只是年轻人奋斗的热土,也是一座懂得倾听长者心声的城市。在一点一滴的关怀中,他看见了生活的温度,也读懂了城市的深情。于是,他决定留下,不只是为了女儿,更是因为,这里,也成了他的家。跟随林叔的脚步,我们看见梅林的温度,看见深圳的包容,也听见那句熟悉的承诺——“来了,就是深圳人。” 而在这里,老了,也能幸福地留下。
01:18
#45载圳青春 45岁生日快乐,我的深圳!最想对你说……
00:12
#45载圳青春#夏日傍晚,孩子们在深圳市民中心广场上放风筝,他们手牵引线,风筝在头顶迎风飞,轻松又惬意。深圳市民中心不仅是深圳市政府的办公地,也是市民悠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开放包容,这里没有围墙,市民可以自由出入,是国内首例“没有围墙的政府”。
00:39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您还记得深圳当年的样子吗?您如果参与其中,不妨讲出您的青春故事,我们聆听。#45载圳青春#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