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佛山 | 霜降至,非遗腊鸭扎正飘香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周明谦 田崇浩
2024-10-23 17:00
摘要

详情

西江十里画廊遍地是宝,三水白坭的非遗美食更是串联起一条街。秋风起,七彩花田周边除了飘来阵阵花香,还有“老广”喜欢的味道——市级非遗腊鸭扎。

腊味是时间和气候酝酿出的美味,秋风一起、天气晴朗,便是晒制的好时机。

每年10月,疍家腊鸭扎非遗传承人李桂英便忙个不停,英姐说,原材料经过清洗干净、腌制,分别晾晒,等到风干得差不多,就可以用鸭肠将其余三件捆绑起来,制作形成腊鸭扎。之后再暴晒两天,让各种食材的油脂互相渗透,这样制成的腊鸭扎口感也更加油润。

鸭下巴、鸭中翅、腊肉,在很多人看来,这些都是食材中不起眼的边角料,但是节俭持家的三水疍家人却把这些材料放在一起,用独特的技术化腐朽为神奇。

疍家腊鸭扎源自清朝时期,老一辈疍家人制作腊鸭扎,是为了打渔时携带、方便烹饪。这项传统技艺如今深受珠三角及粤港澳地区食客的喜爱。英姐说,每到上市时节,腊鸭扎几乎都“爆单”,回头客非常多,就算自己每天做一千只,有时也应付不了订单量。

和暖的江风,加上充足的阳光 ,一排排制作好的腊鸭扎在竹竿上晾晒至“出油”,英姐说,今年秋风比去年来得早,也更为干爽,预计产量比去年增加。

提到白坭的非遗美食,除了腊鸭扎,还离不开“禾秆冚珍珠”这道名菜,其传承人正是英姐的丈夫彭叶开。

彭叶开说,在制作禾秆冚珍珠的过程中,禾秆草的选用非常讲究。由于本地的禾秆草越来越少,自己常常要跑到周边环境好的山区去收购晚造禾秆草,并反复提醒对方要保存好禾秆草,不能淋雨或被打湿。用于扎猪肉的,是禾秆草的芯,需要人工抽出草芯并对其进行高温消毒后,才能入菜。

这对非遗传承的 “神雕侠侣”,工作室就位于西江公园内,工作室除了负责生产,还肩负起非遗研学的功能。

走进三水白坭富景社区,与西江公园仅仅一路之隔,就能见到两座60多年前的国营粮仓,顺着这条工业大道,还能看到粮食博物馆、龙舟博物馆、现代农业产业园。每逢节假日,都有不少学生前来学习水稻的种植加工过程,了解古老的耕种工具和复杂的加工机器,以及尝试制作传统疍家非遗美食。

今年10月,白坭镇获评广东省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省级试点单位,以美食为牵引,拉动乡村文旅狂飙。

游有所学,学有所乐。知识与现实相结合,让非遗变得鲜活而有温度。依托地方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资源,佛山文创古镇三水区白坭镇以“文创+N”的模式,建设文旅融合产业带,这不仅吸引了大批的游客,还掀起了一股持续壮大的“研学风”。

农耕文化、龙舟文化、非遗传承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等互相赋能,进一步激发了乡村发展的活力。2023年以来,富景社区接访游客超百万人次,大批研学团带动消费近5000万元。今年4月,白坭推出《特色文创专业镇文旅产业扶持办法》,将改造三巷旅游片区研学基地、课程及产品,让研学在文创古镇遍地开花。

文、图、视频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周明谦 田崇浩

(作者:周明谦 田崇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