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见欢 | 倡导一种将自然和城市结合起来的“家园诗写”

宝安湾
06-10 08:01
摘要

谢湘南


作为碳基生物,人是自然之子,时刻会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本能冲动。我最近的一组诗《一枚落日的世界观》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第二届“天涯诗会”,在海南昌江,我感受到的自然——原始森林、海上落日、难得一见的树蛙、长臂猿、台风……这些与日常生活有些距离的“自然”,我愿意称其为“第一自然”,它们让我思绪万千,尤其当从第一自然跳跃、切换至核电站这一高度现代化的工业现场,所带来的冲击感,更是让诗歌的马达加速开动。

近年,我比较关注自然与城市的融合,尝试从自然与城市两个维度及其融合的触角去展开诗写,以“自然城市”作为一种诗歌写作向度,呈现自然的诗意,城市的诗意,人文的诗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速度惊人,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每天都能感受到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在我生活的城市深圳,城市的版图(边界、天际线、海岸线、地下)与样貌每天都在变化,也以其速度、体量、全新的城市场域、当代的生活方式给我这样的诗写者带来全新的诗意认知与诗写题材。

深圳是一个十分注重自然生态的城市,被称为“千园之城”,市民步行十分钟的生活半径可见公园。在我居住的小区,站在阳台上便可看到深圳最高的山——梧桐山,感受扑面而来的自然气息。空闲时,我也喜欢爬山、骑行,在城市与自然间穿梭。我将带有人工痕迹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比如城市公园、城市绿道、湿地、海滨观光廊、郊野等。第二自然与城市的连接更为紧密,它是城市的景观,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城市人获取生活能量的重要场所,是诗意生活的现场,而这也是我诗写的重要源泉。

生活环境的变化,触动的不只是感官,更是对事物深层次的思考。在近期的诗写中,我尝试从物的视角去观看世界,感受生活,理解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融于自然,从物的视角观看世界,我感觉自己多了好多眼睛,我的聆听也是全息与全域的,我的毛孔会变成不同季节的染色体,我可以是万物,我的语言主动“物化”,柔软可塑。我代替诗中的物体说话,与周身世界达成一种诗歌的自在。

在AI越来越逼近,甚至超越个体的人的智识能力的时候,找准自己的言说方式,对诗写者来说尤其重要。而自然——从第一自然向第二自然过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组组独特的诗,我正在努力抓取的便是其中的种种痕迹。

快速城市化正在改变中国人的生活,今天的国人在跨越农业文明所沉积下来的固有障碍(这一过程充满焦虑、不适感、疼痛,甚至抑郁),尽管高科技已设置了N种答案——未来生活的图景与样式,然而追求诗意的、家园般的归属感仍是生活的核心。当代诗——一种建立全新家园的精神图谱,同样面临着挑战,它需要当代诗人的观念革新与诗写实践,建立自身的诗写框架,与AI赛跑。

我想这些年兴起自然诗歌与生态诗歌写作热潮,其深层原因就是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从第一自然向第二自然过渡中。我作为一个在现场的写作者,看到了,也以自身的努力去建构这种被自然赋予的力量。这两年我策划了“自然城市:梧桐山诗歌节”,就是想倡导一种将自然和城市结合起来的“家园诗写”,这类诗写有别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对自然的抒情,也不是深陷在自然景观的空无中,而是以具有反思精神的诗歌文本去建构现代城市的自然人文。我个人的诗写也是朝着这一方向在走着,期望能通过持续的诗写,形成具有现实指向的牵引力。

(作者系媒体人、诗人、深圳市作协副主席)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