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湘南
关于70后诗歌的话题,我想从个人写作来谈我的感受。我步入诗坛的道路是一条“走单骑”的路子,《诗刊》的编辑老师从自然来稿中,发现我的诗。
我那时的状态完全是个人写作,从湖南老家到深圳打工,最早在工厂里工作,我没有经过学院化的训练,最初写诗的时候身边也没有可以交流的人。那时候还没发表多少作品,投稿给《诗刊》,却被邀请参加“青春诗会”,而且当年“青春诗会”专号,我的作品被发在头条。或许这是我的幸运,但细想,这其实与我写作的内容有一定关系,这些打工题材的诗作新鲜且契合那个时代的氛围和气息。
参加“青春诗会”后,我逐渐被诗界所认知,在深圳结识了一些写诗的朋友,我们年龄相近,差不多都是70后,1998年在深圳创办了一份民刊《外遇》,当时做了一个“70后诗人诗歌大展”,这应该是国内70后诗人第一次大规模的集中展示,当时我们提出了一个口号,即“你们不给我位置,我们坐自己的位置”。我们的共同经历奠定70这一代诗人的发展道路。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我在诗歌写作现场,见证70后诗人集体出场、70后概念往可能的深度发展,也逐渐感觉到70后概念的淡出。不过,作为一代人的整体性写作退潮,退潮之后,个体写作者的面貌会变得清晰起来。今天重新讨论70后诗人与诗歌,我觉得70后诗人正站在一个全新的十字路口。
许多人讲70后一代诗人遇到了尴尬的境况,我个人认为,这与不同时代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变化有关系,从纸刊(包括诗人们自印的民刊)到网络,从网络论坛到微博、微信(各种公众号),再到如今正热的人工智能,随着时代的变化,传播路径和方式的改变也非常深刻。从个人的整个写作过程分析,我认为我的写作中一直有一种时代性的焦虑。在时代变迁中,社会的、城市的、人群的变化纷至沓来,作为个人,较难了解各个层面的快速分解与裂变,会觉得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写作中很难精准把握时代各个方面的顺序和发展,只能抓住最熟悉的生活细节进行表达和表现。
从阅读者的角度来看,我在当下看到的诗歌作品大多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诗歌基本都是在表达个人的、琐碎的感觉与体验,不能呈现一个时代的变革;作为一个身在其中的诗歌写作者,有时也会感觉在隔空打拳,难以着力。所以个人认为,要完成一首既有现实力度,也具有思想深度,还具有语言探索意义的诗,确实需要认知的跃升与突破,比如跳出70后概念,跳出代际的框架,继续坚持内心的写作,这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写作姿态和立场。
70后已经不再年轻,去年70后韩国作家韩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作为一个个体写作者,内心仍然有冲动和激情去尝试与探索时代性的写作,从人生的、时代的、命运的十字路口重新出发,从社会文化、经济的、时代性的立场、人性的立场、使命者的立场以及诗歌写作者真心追求的立场来写作,重塑个体写作的价值与意义,在面对DeepSeek时,回答自己给自己的问题,解决它!
(作者系媒体人、诗人、深圳市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