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一张与秦岭有关的白纸黑字红戳“禁止令”获无数网友点赞,“在裁定生效之日起立即停止组织人员进入秦岭核心保护区开展穿越、登山活动”。
如今,守护秦岭的人越来越多。
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西考察,第一站就是秦岭。
那是2020年4月20日,在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书记迎着清冽的山风举目远眺,语重心长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说把多少真金白银捧在手里,而是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去做。”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位于陕西柞水的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秦岭生态保护情况。
曾几何时,秦岭“病”了。
秦岭北麓西安境内,一栋栋违建别墅蚕食着山脚的绿色。从2014年5月到2018年7月,总书记先后六次作出批示指示,推动问题整改解决。
“秦岭违建是一个大教训。”那一次深入秦岭,总书记提醒大家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从今往后,在陕西为官,首先要了解这段历史、这个教训,警钟长鸣,明白自己的职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当好秦岭生态的卫士,切勿重蹈覆辙。
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一向痛心疾首。
浙江杭州千岛湖临湖地带违规搞建设、新疆卡山自然保护区违规“瘦身”、腾格里沙漠污染、青海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和木里矿区破坏性开采……这些年,总书记多次对一些地方破坏生态事件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不彻底解决绝不松手”。
在总书记看来,抓这些事,都是着眼于确保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都是全局之计、长远之计,都是国之大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保护工作成为“国之大者”。
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可以说,“国之大者”蕴于绿水青山间。
2023年8月11日,游客在浙江安吉余村参观。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树木繁茂、郁郁葱葱。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当时公园负责介绍的讲解员回忆说,同行一公里,总书记的脚步放得很慢,不时驻足观察周边的树木。
“当年大炼钢铁,把树砍光了。之后为了经济增长,一些地方又不惜代价。自然界的命运和人类息息相关。我们是在为历史、为民族做这件事。”
绿色发展,从曾经的选择题变成今天的必答题。抚今追昔,总书记叮嘱当地党政负责同志,海南以生态立省,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是重中之重。要跳出海南看这项工作,视之为“国之大者”。
高原之上,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波光粼粼,一望无际。
“现在水有多深?”“这里水质怎么样?”“鸟类有多少种?”“禁渔是怎么搞的?”2021年夏天,总书记站在青海湖仙女湾畔,围绕青海湖生态环境现状和保护工作,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问得很细。
之前,总书记到地方调研已看过三江源、祁连山,“这一次专门来看看青海湖”。他谈起党中央下决心保护青海生态环境的战略考量,语重心长地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一个个故事,耐人寻味。
“生态保护方面我无论是鼓励推动,还是批评制止,都不是为一时一事,而是着眼于大生态、大环境,着眼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的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谋深虑远,主张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2025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丰台区永定河畔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
2020年11月12日,在江苏南通五山地区滨江片区,总书记沿着长江边缓缓步行考察。目之所及,一边是江涛拍岸、芦苇摇曳,一边是岸绿山青、鸟语花香。“过去脏乱差的地方已经变成现在公园的绿化带”,总书记感慨不已。
时光倏忽,理念变了,神州大地焕然一新。
这些年,不只是江苏,江西、上海、湖北等长江沿线省市纷纷“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一幅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在“母亲河”两岸。
一张拍摄于2015年1月的照片,定格了总书记在云南洱海湖畔调研的一幕。当时,总书记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2020年,当总书记再次来到云南考察时,当地准备了几杯水样,其中就有一杯清水来自洱海。也是在这一年,洱海保护治理由抢救性治理转为保护性治理。如今,一度难觅踪迹的“水质风向标”海菜花在洱海连片绽放。
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抽出半天时间,在北京永定河畔挥锹培土,接连种下油松、金枝槐、美人梅、车梁木、杜仲、元宝枫等多棵树苗。
他告诉一起植树的孩子们,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25%,贡献了约25%的全球新增绿化面积。
斗转星移,中国人民用双手种出了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非凡成就,也写就了一个又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彩故事。
当一座座荒山逐渐披上绿装,一条条河流重新焕发活力,一片片林海变得郁郁葱葱……世界看见,“国之大者”的大视野、大担当、大作为。
编辑 沈静愉 审读 伊诺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万晖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创新之城深圳,也是“爱阅之城”,多年来一直深耕全民阅读。在地铁、公交上,在公园草坪、长椅上,在各具特色的书店、书吧里……你经常能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看到深圳人读书的身影。从社区的公共图书馆、街边的“24小时书吧”,到连续举办25届的“深圳读书月”,文化的力量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起来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可以是你在通勤地铁上,读散文的片刻惬意;可以是你周末在莲花山公园,铺块餐布边晒太阳边翻书的悠闲;也可以是你深夜路过24小时书吧,透过玻璃看到陌生人专注读诗的温暖剪影~让我们一起收集这些闪光瞬间,让书香在交流中传递,让更多人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温度! 【本期话题】#爱读书的深圳人# 【活动礼品】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活动时间】即日起-9月20日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3位用户分别送上有你“圳”好深圳盒子1份和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兑奖方式】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为入选用户发送短信收集领奖信息,请您注意查收。
00:11
小梅沙畔,邂逅今日绝美落日 图为拍摄于9月11日,捕捉到深圳小梅沙的落日美景,那温暖的色调,将海、山、城都渲染得如梦如幻 。#读特小记者#
03:09
《好日子》
00:42
#水木年华25周年巡演深圳站 很幸运在读特抽奖活动抽中了水木年华的门票!谢谢读特实力宠粉,请我看了秋天的第一场演唱会! 散场时体育馆的灯亮起来,耳边还飘着《一生有你》的尾音,身边的人还在哼着“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后援会让我们去老师们的酒店等合影,合影后在吃烧烤的地方偶遇缪杰老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缪杰老师非常接地气,把刚在舞台上闪着光的青春,突然拉到了眼前的小桌子上。 演唱会时有多热血,宵夜就有多踏实。他没舞台上那么“亮”,穿简单的T恤,《在他乡》这首歌太适合在深圳奋斗的我们;缪杰老师还是我老家黔东南榕江县的荣誉村长,对粉丝十分亲切。许多人当年第一次听《启程》是在二十年前的校园里,那时《完美世界》是真的很火。我们把《一生有你》唱给他听,他还随着我们的节奏打着拍子。 临走时我说“榕江见!”,他也回我“榕江见!”。那些藏在旋律里的晚自习、毕业季、第一次离家的夜晚,被他在台上一唱,就全活了过来;而这顿没什么讲究的宵夜,更像给这场青春回忆加了个温暖的注脚——原来陪我们长大的人,真的就像身边聊得来的朋友一样,亲切又真诚。 谢谢读特助我圆梦,希望读特继续为用户带来更多福利,比心~
【图片动态】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