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瑛
剪纸,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农耕社会民俗生活中创造、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艺术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北方剪纸以山西、陕西、甘肃、河南为代表,风格浑厚雄劲;南方剪纸以扬州、温州、佛山为典型代表,细腻柔美。高承《事物纪原》载曰:“唐中宗景龙中,立春日出剪彩花。又四年正月八日立春,令侍臣迎春,内出彩花,人赐一枚。”可见,早在唐代时期,剪纸就已是从宫廷到乡野都流传的艺术形式。剪纸于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深圳,有一位出生于陕西黄土高坡的剪纸艺术家——田星,她和她的“田氏剪纸”,就像是一株北方的山花开放在南方的土地上,格外绚烂,格外生机盎然。
田星。
田星,1966年出生于陕西宜君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在八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七。在贫瘠的黄土高坡上,田星从小看着村里的婆姨们拿起剪刀把一张张花花绿绿的纸神奇地变成喜气的窗花和漂亮的装饰。田星跟着学,很快也能剪出栩栩如生的纸样,她的剪纸很快成了村里人喜欢的装饰品。1984年,县文化馆的老师在村民们的推荐下来到田星家,看到她的剪纸后感慨“有秦砖汉瓦的味道”,主动邀请她去文化馆的剪纸与农民画培训班学习。田星对于这从天而降的学习机会,欣喜而倍加珍惜。在培训班里,田星第一次得到来自中央美院、西安美院、陕西群艺馆等专业院校老师的指导,眼界大大打开。她看到老婆婆剪纸作品中夸张变形的人物、动静结合的动物,以及超越空间的艺术构思和粗犷古朴的画面,深受触动。培训班结束,文化馆办了一场展览,并给获奖作品颁发收藏稿费,田星得到了68元奖励。对这个家庭来说,这无异于一笔“巨款”。她的获奖作品还被《人民日报》选登。剪纸,为田星带来了精神与物质上双重的奖励,带给她无限的信心与希望。1985年,田星在广播里听说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修军帮助残疾青年学画的事迹后,大胆地写信给修军,表明想得到名师指点的心愿。修军了解到田星的情况后,很快就回信,支持她对剪纸艺术的追求。1987年,田星到西安拜访恩师修军,想专心学习画画和剪纸。修军介绍她到西安美术家画廊展演剪纸,师母孙文琴照顾她在家吃饭,安排她和女儿一起住,还让在省群艺馆工作的小儿子修建桥辅导她剪纸画画。在恩师修军家的三年多,是田星人生的转折点,为她这株山花培养了扎实的根系,倾注了丰盈的养分。
1991年,深圳民俗文化村到陕西招剪纸艺人,修建桥建议田星去试试。田星完成现场作画后就被录取了。修军全家像嫁女儿一样,帮田星收拾行李,叮嘱送行。田星南下,先在广州培训了两个月。这朵北方的山花初到岭南就引起了关注,培训完,她出了一批精彩的作品,民俗文化村为她举办了结业汇报展,香港媒体对她进行了报道。民俗文化村正式开业后,田星在陕北窑洞景点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每天满心愉悦地通过剪纸创作和展演,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田星在民俗文化村工作的10年,是她创作的黄金时段,作品不断获奖、展出。1993年,《田星现代民间绘画选集》由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1996年,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2年,她在罗湖商业城开设门店,致力于剪纸的制作、教学、展览和销售。她走进社区和校园,为居民和学生传授剪纸技艺;她远赴德国、新西兰、美国、丹麦等国家,带着剪纸走出国门,走向世界。2012年,田氏剪纸被罗湖区政府评为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14年,被深圳市政府评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15年,被广东省政府评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2023年,田星的剪纸作品集《北花南开——我的剪纸艺术之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她的作品分为窗花、墙花、团花、抓髻娃娃、年俗等多个系列。纷繁复杂的图案里,有《老鼠娶亲》的民间故事,惟妙惟肖地剪刻着老鼠家族的“鼠丁兴旺”;有《西北农忙》的农耕文化,真实生动地描绘了西北乡亲们在田间地头的春夏秋冬;有《南海儿女》的海洋文化,活泼有趣地表现了南方渔民在大海中的行船捕捞;还有《生衍》,以夸张变形的人物表情和身体,展示人们繁衍生命的历程,体现了对“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生命终极问题的探索与人类生生不息连绵接续的赞美。剪纸这门极接地气的民俗艺术,在这本书里展现出来的现代时尚和对美学与哲学的思考让人刮目相看。如同书名,田星和她的剪纸,像南开的北花,深深扎根,以极强的生命力追赶着太阳,烂漫出无与伦比的美丽!
(作者系研究馆员、深圳市作协理事,现任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