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赵鸿飞
近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团队成功为一名女士实施了“日归”早期肺癌切除手术。这位女士在当天上午接受手术,当晚出院。次日,她重返乒乓球场,实现了术前-术后生活无缝衔接。这场微创手术的顺利实施,标志着该院在推动“晨切晚归”的肺癌手术模式上取得了新突破。
术前一天打球,术后24小时再战球场
在一次常规体检中,钟女士(化名)被发现左上肺磨玻璃结节。半年复查提示,结节具有恶变风险。于是,她选择就诊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胸外科乔坤主任肺结节门诊。面对是否手术的焦虑,乔坤告诉钟女士,对于表现为磨玻璃或已有部分实性成分的早期肺癌,一般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楔形切除或者肺段切除,只要患者身体条件合适,深圳市三医院胸外科可以开展“日归手术”。目前,该院胸外科已有20多例早期肺癌日归手术经验。
起初,钟女士对“当日完成手术、当日出院”的“日归手术”方案既惊讶又犹豫。在接受全面术前评估后,钟女士被确定符合“日归手术”条件。5月20日,从早上8点入院、10点实施喉罩麻醉、术中完成结节定位与楔形切除,至下午顺利出院,仅用了不到12小时。术后第二天,她如常回到乒乓球场练球。
日间手术“升级版”,“三大法宝”护航质量安全
“日归手术”是不是太快了,会不会不安全?乔坤解释说:“日归手术”并非单纯地压缩患者住院周期,而是在精准评估患者疾病和身体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极致胸腔镜手术操作、精准麻醉与精细化围术期管理降低麻醉和手术对患者产生的创伤、提升患者术后康复的速度,从而达到“日归”的目的。国际上已有文献报道此类“日归手术”安全可行。其中,精准的麻醉体系,高度微创的手术方式,围术期精致管理,是护航“日归手术”安全的重要法宝。
麻醉团队会个性化评估患者身体情况和手术方式,与手术医生商议最佳麻醉方案,首选保留自主呼吸非气管插管的精准麻醉,避免声带损伤,配合一种包含麻醉佐剂的周围神经阻滞专利局部麻醉配方药物,让全身麻醉药量减少到普通病人的1/2以下,术后不用镇痛泵,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5%,实现了术后1小时下地,2小时进食。
高度微创的胸腔镜手术仅为1.2厘米和3毫米的“超细针孔式切口”,避免一般胸腔镜手术需要切断胸壁肌肉,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伤口麻木的概率;术中不用插尿管、术后没有输液,只需要口服几片药,通过深呼吸、下地活动、咳痰等加速康复措施。
此外,深圳市三医院拥有全国首台GE Disvovery IGS 7OR设备(复合手术室),可实现0疼痛定位,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别以内,实现精准定位。改良的引流方式实现术后4小时拔管,患者可当天出院。
手术次日回归球场,“高效康复”获点赞
5月20日8时,钟女士办理入院手续并完成更换手术服、手术签字等术前准备。
9点30分,喉罩麻醉,保留自主呼吸,开始手术。半小时完成无痛定位及胸腔镜楔形切除。
11时,回到病房,下地活动。
15时,拔除超细胸腔引流管,观察伤口:1.2厘米和3毫米的两个小切口。17时,钟女士办理了出院手续。
钟女士颇为惊叹:“像做了一场梦,手术结束我就能正常走路了。”
出院当天,她在家做了一些简单的活动,次日便重返乒乓球场。
“伤口像两个小针孔,几乎没痛感,乔主任团队还及时线上跟踪我的身体情况,像朋友一样随时解答问题。”钟女士表示,最惊喜的是手术未影响生活节奏,原本计划请一周假,仅用一天就回归正常。
日归不是“快”,是“精”
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做日归手术,该手术有严苛的筛选条件——患者年龄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身体情况要比较好,手术类型主要是低风险的肺结节线性切除或段切除,术后24小时持续追踪,确保安全。
乔坤指出,日归手术并非单纯追求速度,而是建立在患者精准筛选、团队高度协同与15年加速康复经验基础上的结果。“日归手术患者住院时间短了、身体恢复快了,家属也轻松了,省钱了,但是团队工作量增大、技术能力要求高了”,乔坤说,医院能在国内率先开展肺癌日归手术,一方面因为满足部分患者工作节奏快、希望能尽快康复出院的需求;另一方面,团队经过多年的加速康复工作实践,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